比尔·盖茨、蔡康永、“卷福”感动推荐,震撼40国读者的“生命之书”,《纽约时报》非虚构类NO.1,英文版畅销百万册!当你读到这本书时,他已经不在人世。本书是“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协会最高奖”获得者、斯坦福大学天才医生与癌症抗争的生命感悟。全世界只有百分之0.0012的人在36岁就患上肺癌,保罗·卡拉尼什是其中之一。保罗获得了美国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及人体生物学双料学位,并于英国剑桥大学获得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以优异成绩获得美国耶鲁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即将获得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主持自己的研究室。2013年,即将抵达人生巅峰的保罗,忽然被诊断出患有第四期肺癌。自此,他开始以医生和患者的双重身份,记录自己的余生,反思医疗与人性。他的文章刊登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获得了全球读者关注。本书文笔优美,诚挚感人,书里有着对人性、生死、医疗的深沉思索,让全球无数读者为之动容。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作者保罗用尽一生追寻生命的意义,他从文学转到医学,挑战神经外科,挑起他人生命负责的大任。他忠于自己的生命意义,义无反顾地往前走。对保罗而言,他选择神经外科医生不只是为了维持高品质生活而已。他爱的不仅仅是大脑的错综复杂和经过训练可以做惊人手术的满足感,还有对于那些饱受痛苦的人深切的爱与同情。他们的遭遇,和他能够实现的可能,是他入行的主要原因。对他而言,行医是一种使命,是他作为医者,竭尽自己所能,引导病人和家属理解死亡和疾病,引领病患走向彼岸的使命。
当能力受到认可,即将走向人生巅峰时,戏剧化地,他一直逃避不敢相信的癌症确诊,发生在他的身上了。原来一切的生活规划全部被打乱,四十年后的,二十年后,两年后的原本一切的计划全都像泡泡一样,在人们充满期待的展望中瞬间破碎,留下虚空和悲伤。
既作为医者,又作为病患,作者保罗直面痛苦,坚持工作。在生命的最后,笔耕不辍,用真诚的文字向我们展现了什么是坦然和勇气。他说:
当下的我是有限的,未来的我们却是无穷的。生命本身的存在和延续就赋予了生命不可剥夺的意义在里头,一种近似返璞归真的存在主义。而真正令我动容的是他的妻子在他查出癌症时对他不离不弃,相伴厮守。也许正是在生命最黑暗的时光里,我们离挚爱的人最近。
“我需要你。”“我不会离开你。”同为医者,她也明白保罗的生命将走向何处。但对于生命,她始终没有失去失望,她在保罗患癌的期间,选择和丈夫孕育一个新生命。缺少了保罗作为丈夫的协助照顾,她活得十分坚毅,既照顾自己和肚子里的孩子又照顾丈夫。
而他们的女儿卡迪,是保罗的新的希望。这个小小生命,给了保罗新的生命意义。正是如此,保罗将此书献给卡迪,他们至亲至爱的女儿。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生命的意义不只是单纯的对金钱和地位的追求而已。在生命的终点线前,回看人对虚名浮华的追逐,会发现这些都只是捕风捉影而已。活在当下,趁生之欢愉,与时间同行。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起初只因此书之名甚为文艺,从而吸引了我。在意料之外的是它就像一股魂直击我内心,解开了近期重重缠绕的那条枷锁。那团物质、世俗、低迷的混合物不是爆炸,而是融化。躁动的负能量被安抚地很宁静,很温顺。直面自己的生命之终恐怕不是常人能够做到的,多数人选择逃避,显然,逃避的方式各自迥异。造诣颇高的作者在得知自己罹难癌症后,依然选择回到手术台,选择默默背负痛楚,回到通往梦想的道路,操作着需要高度专业性与专注度的工作,可见他对自我意识形态的控制力超乎你我之想。对于我,一个此刻陪伴在身患癌症亲人身边的我,在阅读此书之前,对癌症的感知微乎其微。病危通知不是下在你身上的时候,永远谈不上感同身受。瞧见他急剧下降的体重,皮包骨头的身躯,难免以“只是因为生病身体不适,会好的”这样的借口自我麻痹。然而,癌,带来的连锁反应将耗损身体的各个器官,致无眠,致难咽,致一位昨日依旧身步矫健的杖朝之年,今日寸步难移。你一定回答不了我,年迈的他如何能够承受这样的折磨。愿病魔放过这位善良的老人。很多人不相信爱情,曾经,我也是。直至瞧见两人看电视,老妇人的额像小女生一样轻轻地靠在他的肩头;直至看着老妇人挽着杵着拐杖的他慢步在明媚的阳光花园;直至被惴惴不安的他催促着打十分钟前刚上街的老妇人的电话,生怕她在走了数十年的老路上就迷了方向,或者穿着拖鞋出门不小心摔倒了。她出门买菜,他永远坐在阳台的轮椅上,慌忙地双眼在人海中搜索她归来的身影。感动不留存于惊天动地的浪漫,亦不温存于无微不至的体贴,它源自于爱,这些都没有错。书中提起说,想要知道两人是不是真正相爱,其中有一个人患上癌症就知道了。其实,何须呢?就作者用生命最后的声音传达给你的,还不够清晰么?知足感恩,抱负梦想,勇敢前行,就好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