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千夫所指:社交网络时代的道德制裁」读后感 心得体会

千夫所指:社交网络时代的道德制裁

作者:乔恩·罗森

《乌合之众》是为了迎合权贵?《普通心理学》实验存在重大漏洞?《引爆点》的理论都是瞎掰的?社交网络时代《1984》预言的“老大哥”是否已经变成事实?《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乔恩罗森在一系列杰出的研究之后写出了这本惊世骇俗的书——关于世界上最被低估的力量:羞耻。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乔恩周游世界拜访了众多起羞辱和人肉世界的受害者。这些被羞辱着其实本质上和我们类似,只不过因为在公众场合或者社交媒体上发表了一些错误的言论就招致了毁灭性的羞辱和人肉。

「千夫所指:社交网络时代的道德制裁」读后感 心得体会

最早买这本书的时候是看着谁的评论说是现代网络下的乌合之众,结果内容里把乌合之众骂的很凶然而除了anti勒庞和津巴多外,作者在这本书里并没有提出自己的观点。

作者是记者,整本书基本就是访谈录合辑……说了当时几个大热的推特和脸书网络暴力事件,访问了几个当事人,我猜这就是当年是畅销书的原因……借了下热点事件和乌合之众的风。

基本核心句子就是:网络暴力是现代社会的游街示众,公开羞辱。

但里面每几章都要重复一下前面两位的人生被毁了啊什么的让我觉得很莫名,有点无限夸大负面影响来强行点题的感觉。

公开羞辱这个点……现在不是还有很多人贩卖公开羞辱吗。除了正文提到的性产业和监狱,脱口秀啊吐槽大会啊这类的节目不都在进行主动的公开羞辱吗。正文的最后可能觉得实在没有观点,借了一个叫“反馈回路”的理论,并不是特别有力。正文里说羞耻的最让我喜欢的句子反而是引用的吉里根的:羞辱最初会带来痛苦,但持续不断的羞辱会让人越来越不敏感。现在信息爆炸成这样,公众对羞辱的敏感程度已经大幅下降了吧?个体的敏感程度可能还是有所不同的……但不至于说的像作者那样,天天上演《搜索》。

驳乌合之众居然驳的是女性歧视和勒庞个人权力追求以及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喜欢……打哪去了。这么旧的书观点过时很正常,但是用这种自己正文例举的别人网络暴力别人的方法来驳一本书真的没什么力度……不过说为什么乌合之众招人喜欢倒是说的挺对的,确实一部告诉我除了我是傻X外大家都是傻X的书让我骤然放松(。

“小雪花永远不会觉得自己需要对大雪崩负责。”不就是勒庞的观点吗。然后里面提到的匿名化不就是津巴多的个人集体化理论吗……骂完别人还是用了别人的理论,超没说服力的。

这版应该是再版的,居然最后12%的内容都是reference和后记,后记基本都是在解释和评论别人对书的负面评价……作者本人非常怕被公开羞辱嘛、感觉把自己在正文的态度给掀了。

看这本书很解气的一点——终于可以把那批媚外货经常说的老外不judge给驳了,不judge个鬼,人之本性就是瞎评论别人,看看老外judge起来有多狠。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千夫所指:社交网络时代的道德制裁」读后感 心得体会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