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古今百家丛书”之一。一幅书法名作配一篇欣赏文章,百篇文章构成一本书法史。从先秦李斯的《泰山石刻》到当代文豪老舍的《蜀村小景诗》,中国古代书法名家何止百家,本书选其代表作百幅,遂成百家之说。
「古今百家书法名作欣赏」读后感 心得体会
近来看了不少展览和关乎美学的书,不知觉想看些国画和字帖。五星是因为我无力贬驳,高山仰止,对书中百家只有仰慕之情。
看书时我不知不觉开始描摹起那一笔一画,水笔搁在纸上静默着,去思索这个字的每个间架间为何能搭配的这样好看,或是舒展或是严谨。
禅宗说参禅应在一耕一种之间,好似“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我想旧时文人练字作画养静气大概也是一般的感受吧,拟形于心,一步步描摹,一步步思索。
我练的不多,但在习练这本书的时候总觉得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
久不练字了,再提起笔来已比不上当年那个八岁龄童了。虽说小时候在学书法的兴趣班里,我总是最调皮捣蛋的那个,把墨水泼到楼下人家的被子上,一脚踹碎窗户旁的玻璃。每每因自己的“杰作”洋洋得意的我若是静下心来,专注起那一笔一画,却总能描摹的形似神似。
那个时候,外公总会捧着我的字反复看,然后用颤颤巍巍的双手拿出五元或是十元,有时候甚至会是二十元来奖励我。
那个时候,摇头晃脑的背一首古诗,外公也会很开心的笑。
那个时候,对我头疼不已的老师常会在班里说起王羲之和王献之的故事。每每提起父对子教诲时,都会看着全班用手一指,那个“官奴”的聪明和捣蛋大概就是我的样子。
哎,可惜久不练字了。即使再拿起笔来,我也见不到外公微笑的样子了。即使再有“灵光一现”,我也回不去那个“摇头晃脑”的少年时了。
把回忆写下,还是少沉浸在其中好。是为记。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古今百家书法名作欣赏」读后感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