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罗振宇和《罗辑思维》全新洞见的集中表达:1.用经济学思维看世界: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越来越自由,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禀赋和优势发挥出来。这个时代唯一限制我们的是什么?是认知。为什么经济学家看问题的角度和我们不一样?从愿望到事实距离到底有多远?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你搞混了吗?文科生思维应该被彻底放弃吗?……2.创新是升级认知的工具:只有放眼于整个人类的创造之网,独具慧眼地发现很多小创新之间的关系,然后把它连接起来,才是伟大的创新。什么是重要的革新和创造?它是一堆小革新、小创造的中间关系。
「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写对于一本书的读后感也是一个知识再次内化的过程,回顾本书的章节:第一章告诉了我们知识焦虑产生的原因,时代变化的实在太快,新鲜事物也总是层出不穷,感觉如果不能赶上时代的脚步 就会被淘汰,一些争取进步的人就容易产生一种强烈的知识焦虑,希望可以通过各种课程或是书籍来缩小我们与时代进步的差距,但越学越觉得知道的太少,知道的太少越想学更多,导致了我们的知识焦虑。第二章:认知这个词对我来说是近几年才知道,但感觉从我认识以后,周边厉害的人都在谈论这个认知的重要性,人类思想在现在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从前一个人可以不认字 认知也不需要这么高,现在每个人都在不停的向前奔跑,怎样能在海量的知识中找打你想学的,你想要的。 再把这些知识内化升级,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工作中,掌握少数人的思维方式,才能在这个洪流中走在前端。第三章:创新在中国总是被妖魔化似的,好像只有牛顿,爱因斯坦那样的人才能做出对世界改变的创新,但其实是发生在生活中的,把这个认知的壁垒打通才能让创新变得大众化。创新其实也是创业的一个重点之一,结合上面的五种方法:给予、借用、杂交、发明、互动 ,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形式就是一种独具的创业模式。所以我们思维还是不能局限于某一个领域,要能做到融会贯通便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发生,虽然有时候连自己也不知道会的发生这样的化学反应。最后一章看的比较艰难,王东岳先生的《物演通论》对于相爱的我来说还是太高深,距离也比较远,很多理论通过比较易懂的方式传达给我们,给我们认识世界也有了另一种参考模式与方向,站在更高的纬度让我们重新解释了世界与人类,看问题的角度与纬度不同,有时能给我们对与一件事情更多不同的看法与角度,在追求知识厚度的同时,知识的宽度也同样重要。
「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老罗应该算你一个自媒体时代的先锋吧,早在《吴秀波时间》《晓松奇谈》等一波优秀的自媒体栏目之前问世,以其独特的观点+旁征博引迅速揽获一票粉丝。这个每天早上六点半雷打不动的要在订阅号里发一条雷打不动的六十秒语音的男人确实让人佩服,坚持变成习惯,习惯变成了信仰,在我看来一个人持续做一件自己相信并且乐意做的事情就是信仰,这也许也是老罗信仰的一部分(但不知道他同意不)。
老罗说他是知识的搬运工,我觉得这种搬运工的意义极大,就像快递员的出现让我们能和全世界那么多好的东西相识一样,他让我们能与全是世界最新奇独特的观点相遇,而减少了阅读成本和阅读试错成本(有些书请很多名人来写推荐语来迷惑大家,其实很多连书都没看过,读者买回家才发现没意思,而罗胖的推荐语不是几行文字,而是他认真研读一本书后的对它精髓、结构、观点的总结,一下你就知道你是否会对这本书感兴趣)。用《物演通论》的观点说,随着我的长大,我对外界的依存度会越高,罗胖的行为是在解决我的知识依存度的问题,非常感谢。
本书应该是《逻辑思维》栏目的文字版本,读着跟罗胖视频里面发音状态和语气大相径庭。诸如:美国总统候选人爱用糟糕的青少年经历来拉票,并且效果惊人,是因为人们在一些大框架的选择时往往还是以村里的模式来看问题;《劳动合同法》和《城镇居民最低收入标准》应该废除,因为劳动力也是商品,应该市场化;人类是进化的结果是走向衰亡等奇特的观点实在太精彩,勾起大量想看原著的冲动。据我了解,很多罗胖的观众都跟着他的思路将他提到的书都看一遍,我相信他们一定收获良多。一个读书人的意义不是用知识赚了多少钱,而是让更多的人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兴趣。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罗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