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学奖《中国在梁庄》精装新版震撼亮相,在梁庄 望见望不见的故乡 看到另一面的中国。《中国在梁庄》,经过五个月的调查采访,还原了梁庄近四十年来的变迁史,记录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真实的生活场景和他们面对的现实困境:比如农村留守儿童的无望,农民养老、教育、医疗的缺失,农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农民“性福”的危机……记录了中国的转型之痛、乡村之伤。
「中国在梁庄」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这是作者眼中的“真实”,而这“真实”我虽未身处其中却又觉得这也是我曾眼见过的世界。“中国在梁庄”,作者用访谈的方式,以第一或者第三人称的语言,通过叙述勾画出了近代中国的变迁以及这变迁对农村、对农民、对乡村结构、对乡土文化、对人物命运的影响。费老曾经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差序格局”,而如今,血缘、宗族早已不再是衡量亲疏关系的唯一标准。如若没有支撑乡村经济发展的产业依托,村落的消逝或者变迁不过是时间的结果。一代一代从乡村中走出来的少年、青年,渴望进入城市,却又多数只能辗转徘徊在城市边缘。想起前段时间疯传的视频,北京高考状元说的那句“现在能考状元的基本都是这种家里又好又厉害的”,想想其外交官父母的家庭背景,也不禁哑然。。。残酷而又真实的现实。。。。早已不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社会了,寒门的孩子需要付出更多倍的努力才能在这社会争得一席之地。而乡村教育资源的不足,出外打工的父母将教育子女的责任压在隔辈的爷爷奶奶身上,所收获的最终又是什么呢?能感觉出作者在描述中一直希望保持中立客观,而不愿夹杂批判、审视的眼光,但毕竟是从梁庄走出的一份子,或亲近、或讨厌、或示好、或疏离,与每一个人都有着斩不断的联系,也许这就是乡村生活的温度吧,你觉得你和谁都无关,但恰恰相反,你的祖辈、你的父母和他们都有关系,于是你作为血缘的一份子,这乡土里也必然有你的一份印迹,哪怕你不懂什么是辈分,哪怕你并不认识,可这就是祖辈的传承,是乡土里逃不开的乡情。“我们在阐释中不可能重铸别人的精神世界或经历别人的经历,而只能通过他们在构筑其世界和阐释现实时所用的概念和符号去理解他们。”——《中国在梁庄》有感2017.7.11
「中国在梁庄」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乡土中国不仅是地理意义的乡村,更是整个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大多数社会学家对中国乡村都是进行结构性考察,看阎云翔和梁鸿的书,由于角度和写作手法不同,进入乡村语境更快,感受更加细节化,尤其这种非虚构写作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对梁庄鲜活的生活图景的呈现。两种路径结合起来看,对中国乡村的理解与体会更加深刻。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中国在梁庄」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