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刀锋」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刀锋

作者: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本书是毛姆四大长篇小说代表作中最后一部,小说初稿完成后,他说:“写这本书带给我极大的乐趣。我才不管其他人觉得这本书是好是坏。我终于可以一吐为快,对我而言,这才是最重要的。”本书背景设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小说主人公拉里一战时服役于空军,曾在浩瀚无垠的天空中高飞,想要“远远超越世俗的权力和荣誉”,战友之死让他惊觉生命之无奈与不可超越。退伍后,拉里不上大学,不结婚,也不愿就业,抛下亲友,到欧洲游历,最后远赴印度,在一位象神大师的静修院受到启发,顿悟了生命的真义。本书是毛姆以自己真名作为叙事者的长篇小说。书中人物虽都“另取其名”,内容却“毫无虚构”,都是源自毛姆与友人的亲身经历。

「刀锋」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刀锋》是毛姆晚年的作品,故事背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同的人在这样迷惘的处境的不同选择,小说最后的结尾是很完美的,每个人都过着自己最想要的生活,有的锦衣玉食,有的努力探求灵魂深处,有的飞黄腾达,有的安然离世。这样的生活其实是我最向往的生活,“四民有务,各得志为乐”。何必要对他人的生活插上一手自己的理解呢。每个人都安乐于自己的世界不是很好吗

当然,虽然如此,毛姆在描写不同的人还是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最出彩的当然是拉里,这个一战中目睹战友突然死在自己面前后不断探求真正内心安宁的小伙子,回国后他变得外人看来十分怪异。而她的未婚妻伊莎贝尔因为不能忍受他不思进取不挣钱,靠着微薄的薪水过日子而离开了她。讲真,我觉得伊莎贝尔没什么错,从毛姆的描述中她也是真心爱着拉里的,错就错在两人的价值观完全不同,也许只是俊男美女青梅竹马的冲动而已。

还有一个是伊莎贝尔的舅舅艾洛特,每次他出场我都想笑,他很像我现在认识的一些长辈,势力精明,努力给自己营造一个风生水起的社交圈,沉迷于觥筹交错沾沾自喜。即使到临别之时,也要紧紧的握着一张别人安慰他骗来的请帖死也不肯松手。他生来为了面子而活,死也要在别人的宴会邀请中离开。其实也没什么不好的,至少他自己很满足。

说会拉里,他是高尚的,是了不起的,也是幸运的。因为他体会到了大千世界的不同,从战争中的迷茫空虚中走了出来。他在痛苦中思考,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出路。什么宗教生死灵魂,反正太深的东西我也读不出来了,总之觉得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太少有,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显得尤为珍贵吧,我们这样普通人能做的,也许就是不断努力,趋近于这样的一种状态。

人生苦短,何必要小心翼翼活在他人的眼光中呢,你觉得什么是对的,就按照你想要的生活去活吧,按照自己的心愿安稳度过一生,就是圆满的一生。

「刀锋」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如果让我随便评价毛姆这样一位出色的作家,那是不合适的。

但如果不评价作家本人,又何必写读后感呢?

恰巧在读这本《刀锋》之前,刚读完了黑塞的《荒原狼》,两本书非常有意思,建议大家最好一起阅读。

如果说黑塞更接近于卡夫卡,那么毛姆就显得接地气的多。

《刀锋》这部作品的背景非常类似于当今的中国,20世纪初的美国价值观主流和当今的中国也很接近:努力、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不择手段的追求幸福。而这些价值观引申出来的迷茫也和当今的中国相似:我们为何而活?我们如何摆脱痛苦?每一天醒来我们是否觉得不如继续睡去?

《刀锋》这部作品中没有一个坏人。艾略特不是坏人,靠着聪明的头脑和善于经营赚了很多钱。他体面的教养下是势利的庸俗,但那又有什么错呢?那不正是刀锋的两面吗?你能说哪一面的刀锋是不好的吗?

伊莎贝拉不是坏人,追求美好爱情的同时追求美好的物质生活,这有错吗?当今中国一线城市的大部分素质美女们的终极追求不正是伊莎贝拉那样的精致小资爱情吗?

索菲不是坏人,妓女就不能有真正的爱吗?一个妓女追求真正的爱情直至死亡,如果这也算错的话,那就是老天的错。

刀锋的两面就是人性的两面。这也是主人公拉里最为困惑的地方。如果人性没有对错,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这个世界?为此他读书,他旅行,他去印度寻求宗教的答案。他最终的答案是“忘我”,这或许也是毛姆对这个世界的答案。

这本书是毛姆老年时代的作品。比起他早期的《月亮与六便士》,少了一份尖锐和深刻,多了一份平和与超然。或许人生也是如此。如果说人性如刀锋,那么岁月或许就是磨刀石,我们无法说清刀锋的哪一面更好,但随岁月流逝,我们可以更加从容的磨砺我们人性的某一面。

每天读书一小时,不妨多想想人性。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刀锋」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