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初版于1985年,是尼尔·波兹曼的代表作之一。《娱乐至死》想告诉大家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不是奥威尔的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恰恰是我们热爱的东西!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体育、商业和任何其他公共领域的内容,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而人类无声无息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心甘情愿,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娱乐至死」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奥威尔的1984没有出现,赫胥黎的新世界也没有出现。如果人生的意义,用幸福感来衡量,有些人就是喜欢娱乐带来的快乐,并且一直生活在其中也不觉得麻木,那娱乐至死也没有什么不好的。波兹曼和赫胥黎担忧的,不是人们沉浸在娱乐中得到幸福,而是人们只以娱乐为途径追寻幸福。愚蠢的人我们叫他傻子,整天无脑乐呵的人,我们也叫他傻子,可有时我们也会说傻人有傻福。可怕的,不是一个人在知道了多种得到幸福的方式之后选择去傻,这是他选的追求幸福的方式,可怕的,是一个人生下来就被引导去傻,在那个社会里,傻是得到幸福的唯一途径。当然,这样的社会在现实永远不会出现,过去现在未来,理性和感性永远不会有一方成为另一方的附庸,我们对人类追求多元性始终应当抱有信心。可是,当面对繁杂信息的互联网时,我们这些有一定自我思考能力的人,都很容易在信息洪流里迷失,对于那些心智尚不成熟的青少年,他们会被引导到哪里去呢?他们更容易沉浸在游戏,刷剧,刷微博这些娱乐活动当中去,而理性思考,语境,逻辑性,连贯性的判断,这些本书论述到的同娱乐近乎天敌的能力的培养,该如何弥补呢?我们不能将锅一味地甩给教育,更不要说一味地将锅甩给学校教育。从过去信息的难以获得到现在信息爆炸无从下手,我们多了选择,也多了迷茫,这是我们有一以贯之的价值观的人越来越少的原因。理智的思考与娱乐都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要排个序的话,我希望还是理智的思考在前吧。波兹曼论述了电视这种媒介更容易将人引向娱乐,对于我们现代的互联网,这种更为强大且极具包容性的新型媒介形式,它把我们引向那里,我不敢妄言,但对于心智不成熟的青少年,我觉得它弊大于利。spend time ,spend well time。却没人告诉我们什么是well time。爆炸的信息,我们却不知道什么是有用的,什么又是垃圾。
「娱乐至死」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每三年必读#《奇葩说》的创始人马东曾说过对他影响最深刻的书之一就是《娱乐至死》。后来《奇葩说》大火,如今一切现象都符合书中的“预言”。
2011年就看过这本书,当时隐约知道,互联网带给我们的肯定是一场巨大的信息接受变革。从pc的微博到移动端的微信,新媒介不断涌现,信息展现方式不断改变。从140字短文,到微信公众号长文,从直播到短视频,新的规则和习惯不断改变我们的认知论。
信息爆炸涌现,我们离需要却越来越远。看了情感文却依旧单身狗;看了很多下饭综艺却依旧做不了饭;看了很多集奇葩说却依旧没有自己的观点,哦,不,只是会了一种喷人的态度。各种爆款文,神综艺,无时不刻都在愉悦我们的身心,让我们越来越舒服,我们却陷入了“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的地步。信息越来越无聊,不具连贯性,我们难以集中注意力,表达也越来越语无伦次。在嬉笑怒骂里,我们越来越精神贫瘠,接受的信息从理解并指导生活转变为知道且娱乐生活。
我并不是批评娱乐化生活,而是深入其中学习 了解如何制造乌合之众的社群,如何制作无逻辑无理性却有趣的娱乐文,如何在语言里准确把握听众所需,把握他们的G点。我深信如今的所有职业,都会慢慢娱乐化,关注消费者所需所愉悦的,而不是他们的思考和成长。
但我个人鄙视娱乐化,还是喜欢一个人安安静静收集信息,分析信息,阅读经典,不断保持自己学习的连续性,不断思考解决难题,就算现在暂时达不到娱乐众人的成效,至少自己不被现实所奴役,变成娱乐化的提线木偶。
这本书预言了如今的社会,但我们终将死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娱乐至死」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