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73—1877年。作品由两条既平行又相互联系的线索构成:一条是安娜与卡列宁、伏伦斯基之间的家庭、婚姻和爱情纠葛;一条是列文和吉娣的爱情生活及列文进行的庄园改革。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人物。
「安娜·卡列尼娜(经典译林)」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安娜卡列妮娜宗教政治文化教育女权安娜是个化身,她象征着女权独立,她的悲剧是在各种过程中不可少的牺牲,她想要独立但是在那个女性地位低下的时代,她无法独立自主的生存下去,唯有死,死亡能够警醒世人,能够让女权斗争变得激烈,并且勇往直前的进行下去。这部著作涵盖的内容,远远超过这些文字,他所探讨的,民主平等的社会,包括受教育权,选举权,女性人权都是托尔斯泰穷其一生所追求的。在那个人权不平等的年代,即便是地位较高的安娜,也逃脱不了社会所强加给她的负担,她追求爱追求自由追求平等,并没有错,而她在追求过程中不得不担负着比这些中百倍千倍的压力,她端庄典雅,富有魅力,弗隆斯基因此而受到吸引,起初安娜是拒绝的,但是在突如其来的爱情面前,她最终屈服了,而这一屈服扁让她永不见天日,在堕落的深渊里一坠到底,社会的不平等在此时显露无疑,无论是先前他哥哥的出轨还是弗隆斯基面对已婚的安娜跑出的橄榄枝,甚至可以说是蛇的诱惑,都没有在那个时代遭受谴责,他们仍然可以潇洒的进出社交场所,甚至可以将这些事称为丰功伟绩,而女性所承受的确是全部的压力,安娜被打夸,虽然她仍然在别人面前表现得大方得体,但是她的心已经不在坚强,为什么要承受如此沉重的压力呢,她愤然反抗,但却是无力的,面对那个时代所拥有的人权的认知,她一败涂地,她在疯狂中失去自我,最终以自杀收场。她的不幸不是她个人的,是整个社会的。文中一再的提及宗教,宗教在这其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安娜为什么会觉得错误在自己,而请求卡列宁的原谅,因为宗教交给她不是如何去爱而是如何遵守妇道,文中多次提及拿石头的人,我想这是圣经里的那段故事的映射,人们想要拿石头砸死出轨的妇人,耶稣问你们谁人没有罪。在我所知的历史中,宗教一度被扭曲和误解,不教人宽恕,而是教人如何去憎恨,后来马丁路德因为宗教改革付出了生命,新教的诞生才让基督教恢复了本来的模样。信仰托尔斯泰穷其一生践行解放农奴的思想,他还他们家奴隶的自由身,遭到妻子和儿子的强烈反对,我想在那个年代,思想如此超前,如此前卫的他是孤独的,他的高度无人能及,他孤独,因此癫疯,也许是他的思想与当时社会如此格格不入而被认为是疯子吧,最终他离家出走,在一个偏僻小镇的车站中走完人生最后一段旅程,当时那白雪皑皑也许是上天为他所不平吧。
「安娜·卡列尼娜(经典译林)」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以前特别无法理解为爱轻生的人,可能是我不曾遇到过一个足以让我爱到疯狂爱到迷失自我失去理性的人,也可能我就是那种在爱情中更爱自己的人,总之不管如何痛苦,我就是舍不得我这条小命。
当我们用以大胆、泼辣、肆无忌惮的哭声向世界宣告我们降临的时刻起,我们的生命就已被赋予顽强的力量。但是至于生命意义与目的又是什么,我想答案可能就是那‘一千个哈姆雷特吧’。于己而言,只望在滚滚红尘中,追寻那一缕清茶的幽香,找寻那一份世外桃源般的静谧(虽然常被现实弄的乌烟瘴气,有时还夹带着铜臭的味道,可又怎样呢,谁让我爱这个味道呢 哈哈)。
我爱吉娣,钦佩陶丽,也悲悯着安娜。也因为安娜,我开始理解为爱轻生的人,当然我还是一万个不提倡这种做法。我不能去批判什么,我只能告诉自己不该做什么。生活给了你苦难,也必定给了你承担苦难的力量,只是不知道另一个你能否唤醒这种力量。是王是寇,都在于你。
惟愿我们都能慈悲为怀,温柔以待,善待他人,更善待自己,与生活和解,更与自己和解。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安娜·卡列尼娜(经典译林)」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