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非暴力沟通能够: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非暴力沟通》
人有共通的人性,有相似的需求,只是我们不一定总是清楚地看见或承认它们。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
非暴力沟通不是鸡汤也不是技巧,更像是一种理念,是让人更清楚认识自己,尤其是和别人沟通中的自己。理解了自己也就能更好地理解别人,看得到面具后面未被直接表达的东西。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 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虽然它们有先后有因果,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在于“需要”。这本书的内容——区分观察和评论,体会和表达感受,“倾听”时不要急于评论或反驳,充分表达愤怒,解决内心的冲突,表达感激,以及最重要的“爱自己”——所有这些围绕的核心都是“重视需要”,包括自己的感受被理解的需要。
比如它会引导我们,对自己懊悔的曾经犯下的错误,别用苛刻的自我责备和自我惩罚让自己陷入痛苦中没有出路,而是体会在当时的情景下自己是为了满足怎样的需要和遵循怎样的价值观才会做出那样的决策。理解当时的自己,然后考虑是否需要换一种方式去满足自己的期待或者是否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或思维——这样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自我成长的机会。
自己只能也必须对自己负责,无法牺牲自己去使别人快乐,也无法牺牲别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我们不愉快的感受和我们本身的期待有关,而很多人沮丧或者伤心的原因还可能是他们不清楚自己对别人有怎样的期待。“理解自己”和“表达自己”都是每个人自己的责任,没有人能替别人承担,也承担不了。
从尊重事实和自己的需要开始: 在把眼睛看到的转化为自己臆测的判断和评价之前,可以先说出来真实感受以及有怎样的需要和请求;想要生气或者伤心前,也先问问自己实际是想要什么而也许别人并不知道。
“专注于我们想要做的,而不是追究错在哪里,更容易达到目的;专注于我们的需要,比评判他人是什么人,更有益于生活。”
最后插播的题外话: 书中有提到“个人成长的三个阶段”,我发现自己是处在第二个阶段,“面目可憎”,摇摆在对过去讨好型人格的自己“矫枉过正”带来的困惑和痛苦之中。不过我为自己走过了第一个阶段“情感的奴隶”而感到开心,并且知道了我还可以进入第三个阶段“生活的主人”,我得到了更多希望,一种让自己更好的希望。仿佛是一束来自未来的光——“让我们的行动基于对生命的爱,而非恐惧、内疚、羞愧或义务”。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诚实地表达自己,关切地倾听他人
其实在我看来,最主要的就是觉察到了一个点。
我需要对我自己的感受负责,需要去觉察自己在说出一些话,特别是抱怨的时候,我心里最想要的是什么,反证也是如此。
听别人去倾诉的时候,他内在最重要的需求是什么?我需要保持一个理性的心态去看待到的,沉浸情绪状态不去行动很容易让自己无法自拔,只有当把理性唤起的时候,去真正的关注到自身的需求和他人的需求的时候,能更好的去解决关系当中所存在的问题。
特别是当我自己生气的时候,转换思维方式,我生气是因为我的什么需求没有被满足,不是因为你做了什么事情。我可以自己去找到什么样的方法自己去满足自己的需求。
慢慢真实,洒脱,放下自己,成为多面体。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