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个比利》作者的人性关怀经典,囊括星云奖、雨果奖两项科幻大奖,获科幻大师阿西莫夫盛赞!全美销售超过500万册,并被多次改编成影视剧、舞台剧,首部改编电影《查理》男主角克里夫·罗伯逊拿下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的殊荣,2015年山下智久主演的同名日剧获得超高口碑。这部小说探讨了心智障碍主角查理·高登与白老鼠阿尔吉侬在医疗介入后,身体与心理的变化。声称能改造智能的科学实验在白老鼠阿尔吉侬身上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下一步急需进行人体实验。个性和善、学习态度积极的心智障碍者查理·高登成为最佳人选。手术成功后,查理的智商从68跃升为185,然而那些从未有过的情绪和记忆也逐渐浮现。从心智障碍变成最强大脑,他才明白,理解是最大的残酷。在《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大获成功之后,凯斯又陆续推出了《第5位莎莉》、《24个比利》、《比利战争》及回忆录《阿尔吉侬、查理与我》等作品,成为读者心目中醉擅长以医疗背景描写人类心理的作家。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读完 又翻回去再看一遍扉页所引用的话。
我还是不太理解“他可能想嘲笑从幽冥走进光明的灵魂,但这总比嘲笑从光明世界回到黑暗洞穴的人更有道理。”
第一人称和日记形式的代入感真的超强der。自己脑补的画面感觉没那么生动,想着影视作品拍出来是不是超级酷炫,像什么回忆穿插、两个查理的对望、聪明查理的头脑风暴等等(毕竟看了卷福的《梅尔罗斯》和李易峰的《动物世界》,前者是个人演技炸裂,后者是镜头转换很酷很燃。)(纠结要不要看改编作品)
阅读起来很“舒服”的一本书。当你看着看着心里冒出一个问号,接下来就会得到答案。刚开始的错别字,一个字一个词的看,瞬间就觉得自己都变得呆呆傻傻而查理前期对于写进步报告的感觉真的看到了写日记的我(→天呐,写的都是些什么流水账!?然后又接着写新的)。看着查理的进步报告然后审视自己,跟着他一起成长。查理真的是一位很励志的奋斗青年了!(32岁是不是得算中年?)“我害怕。不是恐惧生命,或死亡,或是虚无,而是害怕虚掷生命,好像我从来不曾存在过似的。”这本书真的很悲。一边读,然后想到序言就知道……但重点是查理自己清晰的意识到他的时间不多了,却说着“但我不会放弃的...不管他们怎么想。”并且更加的投入到这项实验中,自愿的。
查理的整个转变过程算是我们平凡人生的快进版。从牙牙学语的婴孩到体验七情六欲悲欢离合 追求成功 有所渴望的成人,再到衰退的老年期。但〔老年痴呆症〕的患病率还是没那么高吧。即使我腿脚不便,还请不要剥夺我的读写能力!
嗯 还有查理的亲情 爱情 友情等等人之常情的描写,感同身受。但我不想写读后感了。我只能怜悯。这也是我对柏拉图理想国那句话不理解的原因。哪里有资格嘲笑。
鬼知道我读时脑海里好多感想,读完觉得洋洋洒洒可以写个千字《读〈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有感》,结果磕磕绊绊不知所云。我对我的语言组织能力感到生气。
还有,我都没给阿尔吉侬一个镜头。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查理从小就不是个聪明孩子,已经32岁了,智商只有68,但他眼中的世界单纯美好,身边的伙伴都是朋友,周遭一切都充满了善意。一场手术后,查理智商一路飙升,甚至远远超越了正常人。随着智商的不断增高,他回想起了以前作为笨孩子的他忽略的一幕幕场景。他心目中的朋友,原来一直在作弄他;他的父母和妹妹看不起他,十七年对他不闻不问;陌生人的怜悯和嘲笑更是不胜枚举。活在愚昧眼光下的快乐,一下子变成了清醒状态下的痛苦。对查理来说,智慧拉开了他和身边人的距离,使他看穿真实社会的虚假,知道了人性并非纯良。这是幸,还是不幸?查理说自己从来都是“罕见”的人,无论是愚钝的他还是天才的他。作为社会中的极少数人群,这两种身份都没法得到公正平等对待。你笨,别人爱和你玩在一起,但他们欺负你,靠你来衬托他们自己;你聪明,别人不爱和你一起玩,一门心思想抓你把柄,把对你的不理解都解析为,是你的冷漠和无情。当手术副作用产生,查理的高智商并没有维持很久,智力水平开始急速下降。这时候的查理,即使回归原来的智商,又还能恢复原本的纯真与无邪吗?我想不行了。受过伤终有撕裂过的痕迹,只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非常微妙。你以为对你热情奔放的人一看你变了就立马远离你;而你曾经嘲笑你的坏人可能内心真的有把你当朋友,只是就连他们自己都忽视了对你的在乎。当查理回到那家小小的面包店,被人欺负时,原来的同事为他挺身而出,说了一句“因为我们是朋友”。这个温暖的举动,是整本书最大的泪点。小说,描述了很多查理随着智商变化而引起的迷茫。最大的迷茫是,他看不懂这个世界了,他不知道怎么与这个世界相处了,或许回到原本无知的状态,反而是上帝对他的保护。这本书,无数的错别字,却非常值得一看。至于原因,自己在书中寻找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