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我们仨」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我们仨

作者:杨绛

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我们仨」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立了暑假看五本书的flag,因为在实习期,每天看书的时间不多,晚上也不想看书,只想看《我的前半生》,所以只定了个小目标。一边看书,一边和朋友交流,没想到,钱钟书居然是言情小说里的霸道总裁,杨绛先生怀孕时他说:不要男孩只要女孩,要像你一样。简直就是言情剧里霸道总裁的标配人设啊,不能忍,单身狗被秀一脸。

我喜欢这种家庭生活,从生活里来又高于生活,家人之间相互体贴分担,父母和孩子角色平等甚至互换。杨绛先生写她不会烹调,但每次做饭钱钟书和媛儿很给面子,从不说一句不好,只夸好吃。我不知道杨绛先生烹调技术到底高不高超,但是我妈妈做饭是很糙的,有一段时间我说了她几次说菜不好吃,她很生气,不停地说我不该这样说,自那以后我就没有当她面说过她做饭不好吃这样的话,但心里面认为自己那样是没错的,因为我认为那本来就是客观的事实,直到我看到杨绛先生的这一部分,才意识到自己是错误的,我们之间本来应该要相互爱护的,而不是批评和指责,她已经知道自己烹调技术不高,给我们做饭的时候肯定也会惴惴不安,下班回来又紧着给我们做饭,时间仓促,身体劳累,我还要这样说她,这真的是一件错误的事情,我对她的期望太多,却没给她尊重与体贴。

前一部分,杨绛先生的梦,似梦似真,让我很迷惑,不知道大概哪一部分是真实,哪一部分是梦境,不过也没关系,大部分想一下就通了。

《我们仨》看得断断续续,期间有很多家庭趣事,很有意思,也让我思考家庭应该是一个怎样的结构,家人之间应该怎样相互对待

「我们仨」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终于还是用纸质版结束了整本书,从上周开始微信读书的进度几乎是空白。

杨绛先生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一生的成就和伟大的人格魅力自然不用多说。很佩服先生在人生路上丢了钱钟书和钱瑗的时候,那种强大的内心。这本书承载着她的爱情和亲情,现在的他们仨团聚了,应该还是一如既往的,平淡、幸福,与谁都不争。

还是得承认,电子书带给我的只有阅读,我已经有好久好久没能静下来好好看本书了,突然有点怀念那些一整天都泡在图书馆的日子。

最近老是有些心神不宁,这话说出来自己都有些鄙视自己。是工作太少,是热播剧不好看,还是手机不好玩,不然在这学什么忧郁女主角,唧唧歪歪瞎矫情。

我也希望每次是我自己瞎矫情就好了,可生活就是喜欢折腾,它最不喜欢风平浪静。很多时候我都觉得当时的生活是最糟糕了,可日子往后慢慢推移才发现那才哪跟哪儿。

几天乱七八糟的心情今天终于有了答案,我讨厌死了每次都一定会有答案。每次我都能看到生活躲在角落偷偷地笑,还做着鬼脸问我,惊不惊喜?意不意外?上周刚说过的那句“我就希望你能好好的就好”还没冷却,它就不乐意了,然后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以最快的速度带给我消息。

我就不明白,每一次,都在我离开不久,每一次,都是我放到心尖上在乎的人,每一次,都在我看不见摸不着又无能为力的时候。在她们需要的时候,连最基本的陪伴都做不到。电话里网络上说再多的“我在”有个屁用,一个拥抱就能表达的东西每次对于我来说都是遥不可及。

我也不知道,是书读的太少,还是阅历太浅,我做不到去平淡的接受那些所有的事情。

道理懂得一箩筐,都掏出来没准还能凑本书顺便搞个演讲,可我依然没能过好每个当下,毕竟说成一生太早。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我们仨」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