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孽子」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孽子

作者:白先勇

白先勇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孽子》,以同性恋为题材,全书共分为四章,依次是“放逐”、“在我们的王国里”、“安乐乡”、“那些青春鸟的行旅”,描写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在台北的一群为家庭所弃、为社会所遗的“孽子”。白先勇题记:“写给那一群,在最深最深的黑夜里,独自彷徨街头,无所依归的孩子们。”其中父子冲突的主题,亦令人印象深刻。

「孽子」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说起来很惭愧,发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在找下午的消遣,窝在被窝,备好了零食。没有想到的是一口气读了近四个小时,就连点评都一字不落。

这本书实在不能说是消遣,白先勇先生的笔触温柔,又不乏理性,讲述着这个黑暗王国和其中不见天日的群体。

白先勇先生的视角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怜悯,他把自己放的很低,去描绘这些少数人的真实。书中小玉也好“我”也好,都曾有过在金主帮助下正经工作的机会,可最后还是会回来,回到公园里继续做男妓。作者用的词是“逃”,逃回公园。我最初不解,那些迫于无奈流落此地的孩子为什么不抓住这个机会呢,他们不想像个正常人一样活着吗。如果全然不知前因后果,我大概会认为是他们习惯了躺着赚钱,不劳而获。后来我想明白一件事,他们“逃”,是因为他们不为社会所接受,只有在公园里,他们的王国里,他们才不用伪装。而且就算按照我们这些上帝视角的读者所想的去改邪归正,我们所认为的“好”,对他们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在餐厅里正正经经的端盘子,正正经经地做推销,或许这样做了,待到事业有成之时,就成为了新的“青春鸟”们的干爹了吧。始终是见不得天日的,被亲人、社会放逐的“青春鸟”们,终究是找不到可堪栖息的树枝啊。

书中有一处的讽刺,我记得尤为清晰。杨教头为“青春鸟”们搭的巢“安乐乡”(一间同志酒吧)在社会的鄙夷和政府的强制之下被拆除了之后,原址上新开了一家酒吧,专招待日本客人,还有陪酒的舞女。书中只是提了一句“安乐乡”没了,新开了酒吧,却是细思极恐。一个同性恋相聚的地点尚且不可以存在,一个崇洋媚外公然卖淫的酒吧却可以大张旗鼓。

今晚有人来‘游妖窟’看‘人妖’,咱们就收他们的门票,一个一百块。多看一眼,加一百,那么,咱们以后便不必卖酒了

“安乐乡”被报纸上称为“游妖窟”,里面的鸟儿们都被称为“人妖”,小玉就说了上面这一段话,他真是个极为通透的人。

六零年的时候,台湾的同性恋群体还被称作是人妖,现在台湾同性婚姻都已经合法了。我觉得这样客观而优秀的作品的出现是很好的,毕竟少数群体总是容易被遗忘不是吗?

「孽子」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从《孽子》中窥探到了同性恋的生存状态,其实对这一种性取向以及先天或者是后天导致这种心理形成的原因,之前稍微做了一点了解,主要也是参考了王小波和李银河的《他们的世界》,讲的也是男同性恋这一群体的生存现状,不同的是里面有大量采访,调查,通过一些数据和案例来分析导致这一群体性取向形成的主客观原因。这一有悖于传统主流文化的社会现象被称作“亚文化” ,在日渐开明的文化氛围下,人们好像对这一群体稍稍宽容了些,在我国的某些地区,其实同性恋群体已经小有规模了,他们有自己的聚会地,有自己的生活。我对同性恋的态度是不排斥,但也说不上什么鼓励吧,我觉得生而为人,在不伤害到别人的情况下,每个人都有追逐自己理想生活的权利。读完《孽子》,也是有感而发,发现从作品中不仅看到了这一群体的生活状态,还看到了这一状态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有人性,有冲突,也有包容与爱,还有那向善向上的。大概列了个小提纲:一、被放逐的“青春鸟”们1.父与子的冲突2.母性关怀的缺失3.社会人的差别对待二、隐蔽于黑暗中的王国1、于黑暗王国中沉沦——“孽子”现象探析2、黑暗中的惺惺相惜者三、来自觉醒者的接纳与爱——他们的“安乐乡”四、“青春鸟”们的自我奋起与追逐这是之前有想过以这部作品来作为毕业论文的写作,简单列了下,后来到底没写成。其实作品中通篇下来,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子与父,子与母之间那一种冲突,爱与纠葛,两代人在大时代背景下形成的很多观念,是没办法去相互融合的,于是在碰撞下,就激荡出了这种种波澜。其实也亦是这种种波澜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也许现在依然还有,一群奔跑在黑夜街头的孩子们,希望这个世界能再宽容一点,尊重他们也尊重自己。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孽子」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