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O一六年,我独自一人在东京生活了一年,东京也拯救了我。”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之邀,蒋方舟在东京独居了一年。她越来越喜欢写漫长的日记,觉得孤独地生活一辈子也不是坏事。日记共有四十六则,收录了她*新的短篇小说、演讲和时评,驳杂不失纯粹。本书邀请日本纪录片导演伊藤王树一路旅拍,镜头下是东京的日常以及“在别处”。
「东京一年」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大概看完评论有有褒有贬
可我想说意犹未尽
希望会有东京二年三年…哈哈哈
生活中很多的点都是有共鸣的
佩服蒋犀利的文笔
如果你现在没有条件居住在东京
她的日记则是你了解东京生活的捷径
生活琐事五味陈杂心中归属
文章最后的短片小说,都说压抑,可完全没觉得压抑,只怪蕊生自己没有去做她真正的自己,作为一个悲剧在故事中出现,一步一步脱离自己生活的轨道,一味的寄生在羽柴身上做一个寄生虫。
“眼前苟且”与“诗和远方”是一对虚假的对立。我在东京一年的生活表面看是“诗和远方”,生活在迷人的异域,鸡毛蒜皮消失了,可东京的生活同样存在着无奈的人性、琐碎的沟通、窘迫的算计与虚伪的寒暄。
我一下子就被这场景治愈了,东京是一个没有人打搅,也不必打搅别人,就能够活得很好的城市。从今天开始,我要学会享受不能够以各种形式分享的快乐。
比如,在一个全是瞎子的国度,独眼龙是很痛苦的,因为他能看到别人仗着黑暗的不堪和龌龊。于是独眼龙选择戳瞎自己。
虽然进入了一个不一样的社会,但是在这个不一样的自由社会中,身为“流亡者”,我唯一的财富就是墙内生活所造成的扭曲。自由社会对我的好奇,就像帝国主义时代的野蛮部落展览。
我有些无措,像是去热情的人家做客,宾客尽欢,而我不小心看到了主人在客人走后厌恶和冷漠的脸。
我不会写爱情,只会写两人费尽千辛万苦在一起,却一起目睹爱情的死亡。(最后一篇“雨男”实锤)
人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庭院,这个庭院是开放的,欢迎很多人来做客。但是庭院中还有一个小木屋,小木屋的门是紧锁的,那锁很难打开,有时是连环锁,有时甚至是死锁。
庭院是我们出于社会规范而展现出的温暖与友善,那是假山假水,小木屋里关着的灵魂才是那个真正的胆怯的自己。
主啊,人是这么的悲哀,海是这么的蓝。是啊,人是这么的悲哀。但幸好,海永远是这么的蓝。
「东京一年」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跟随蒋方舟的步伐,看遍藏在日本各个角落里的各种展馆,随她看展,听她讲解,陪她思考,待她感悟,挺有意思的一个过程。慢慢读完才知道,日本竟然有那么多奇奇怪怪的展馆,遗憾的是,自己对艺术品的想象力太过贫瘠,光看作者的文字描述无法想出它们的样子,如果有些图解就更好了。
想来天才少女是被困在某种境地和情绪中,才选择逃来东京,这个语言也不通、熟人也不多的地方,东京有多冷漠,就有多适合逃亡,然后在这段半封闭的时光中忘记那个背负重重外壳的蒋方舟。
有人说这本书有卖弄之嫌,张口闭口都是艺术和深奥的书名。我不这样认为,我恰恰觉得这是蒋方舟“7岁写作9岁出书”之后,害怕成为茶余饭后的另一个“仲永”,害怕被扑面而来“天才少女坠落”的消息打倒,而强迫自己做出的努力。我不知道她成为作家有多少偶然因素,但我能看到她对于写作充满强烈的企图心,涉猎广泛不是卖弄,而是勤奋,是想提高自己文学艺术方面的审美、激发灵感、触类旁通。
至于矫情一说,我也是不认同的。我从书里看到的蒋方舟太坦诚了。无法克服一个人吃饭的羞涩,不逛街是因为对衣服有种怯懦的心态,批评男作家对女性形象的固化,反复剖析自己的缺点,等等等等,脆弱悲伤又敏感聪慧。“我同样从小生活在一个不鼓励表达情绪的世界里,有一个以木讷平静作为最高标准的童年,长大之后,从事的工作却像一个孤独的矿工——每日不知疲倦地深掘自己内心所有隐秘幽深的角落,使之暴露。”这或许就是她的内心写照,困惑,无可奈何,坚持,不知尽头。
总的来说,作者从一个相对小众的面入手,带读者一起去了解日本/东京,以及这里的文化,夹杂着自己对生活和世界的思考、感悟,这可能就是属于老天爷赏饭吃的那种天生的作家了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东京一年」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