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

作者:卡尔·纽波特

本书作者尖锐地道破了信息经济时代的惊人真相——知识工作者60%以上的工作时间都花费在处理此类浮浅事务上,而这些工作不仅产出的价值有限,还会永久性地损害人们深度工作的能力!作者创立的“深度工作”概念,其含义为在无干扰的状态下进行专注的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而正因为当前社会深度工作能力的日益稀缺,其与经济成功的关系也变得日渐紧密起来。本书的所有讨论也围绕“深度工作”而展开,作者还强调,深度工作不是一项过时的技能,而是将人们从技术垄断导致的精神异化状态中解救出来的良药。在当前这个以网络为中心的浮浅信息时代,倡导深度工作无异于呼唤一种匠人精神的回归。

「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蛮有意思的书引用了蛮多适合休闲时间看看的论文。

主要讲学习的深度的重要性,总有一种假性现象是:我自以为自己很努力,起早贪黑在研究室,但是知识都没怎么进脑子。感觉自己花了很多时间可是时间却没有正反馈的效果回来。

从去年考上博士,听到最多的评价就是:你不像个博士,你是我见过最轻松的博士。

说实话跟着加藤学空间计量很辛苦,有的时候很痛苦。看不懂的公式,一周两个日语发表和论文推导,从零开始的编程,自己的论文研究,英文论文写作。有时候从1点开始到晚上11点超强度组会。保证一周30个小时的纯学习时间。

除此之外一周24小时的打工(原来28小时太累了),每周4~10小时专业之外的读书休闲,每周一天和男朋友去约会或者自己去旅行放松,每周2~3次健身,收拾房间,和小伙伴们聚餐玩耍。偶尔剪剪视频,偶尔练练尤克里里,偶尔画画,偶尔去摸摸喵子。

可能我确实是最轻松的博士,因为连我学弟们都是每天早上10点到晚上7点风雨无阻的在研究室学习。我只不过不想把博士变成生活的全部,而是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我就不会厌倦它。

没有奖学金的博士生活是很艰辛的,一次和diani说起来的时候,那时候一周28小时在打工,论文压力有很大一个月把所有的文献整理看完发表。diani和我说:你真的太努力了啊。那一瞬间不知道为什么就控制不住的哭起来,那时候满脑子都是别的博士生都有奖学金专心的研究,可我大把大把的时间都花在工厂干活。别的打工者工作之外都自由的睡懒觉打游戏,可我累得半死还要在电车上看论文。

可也是那时候思维突然转变了,我不是一个没有钱只能靠打工生存下去的博士,我是一个拿着能养活自己的工资还顺便读了博士的经济独立的大人。不过是朝三暮四的说法但让自己开朗很多,压力也小了很多。

当读博变成了附加项的时候,生活反而多姿多彩起来,我不会苛求自己和别的博士一样的工作时间,不会苛求自己舍弃掉所有休闲爱好。对于博士最大的底线是,作为留学生,学习永远大于其他任何,所以学习的时间一定要大于打工时长,如此,不需要每天研究室的8小时,只要一周有30个小时,我不在乎是一天5小时学满6天,还是高强度的10小时学够三天。我会想要快速的完成我的指标之后彻底忘记他们快乐的去和男朋友约会,看剧,聚餐享受生活。

所以借鉴别人的方法也好,自己摸索也好,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微信读书的一个好处,可以清楚知道读完一本书需要多久。不知不觉间翻到这本书的最后一页,发现用了六小时四十四分。虽然读得很慢,但至少这六个多小时的碎片化时间对我很有价值,而不是贡献给了碎片化的知识。我内心至少获得了些许的充实感。

这本书使我明白了深度工作的价值。所谓深度工作,除了不受外界影响的持续工作这层含义之外,深度工作更是相对于浮浅工作而言的,二者之间的根本区别是工作所产生的价值密度高低。但如何区分二者却是困难的,因为大部分工作都能列出一二三四五条其存在的意义,从表面上你看不出其重要性的差别。作者给出了一个简单的思维实验来帮助你进行区分,即设想一个新入职场的大学生,需要多久能完成这项工作。如果三项工作分别需要一三六个月,那么显然,去做六个月的那份工作,而推掉或推后其他两项工作。这项深度工作能真正体现你的价值,提升你的水平,有利于长期发展。而浮浅工作只会让你在职场中的地位更加浮浅,最终变成无根的浮萍,随波逐流,成为最先被开掉的人。

为什么很多人感觉deadline之间的拼命加班,很有效率,很有成就感?是的,那是因为你显著压缩了工作产出的价值密度,即使你只完成了预期目标的80%甚至50%。这是深度工作状态可以给人带来心流体验的一个很现实的例子。尽量增加自己的深度工作时间吧,排除浮浅工作的干扰,这样你会真正体会到工作带给你的乐趣。如果你坚持深度工作三个月之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进步,那么检视一下自己是否真得胜任这份工作,或许换个岗位会有不同的境遇。

当然,深度工作无疑是非常烧脑的,即使高手能做到50%的深度工作时间已然难得。所以,浮浅工作也是很有必要的。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合理安排两者的比例和交错,才是真的致胜之道!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