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情感暴力:你会和亲近的人相互伤害吗?」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情感暴力:你会和亲近的人相互伤害吗?

作者:加藤谛三

生活中,我们往往会有意无意的对亲密的人恶语相向,其实,比暴力更可怕的,是这些无形的伤害。为什么人会不自觉地“杀亲”?为什么原本的爱和友好却以伤害的面目呈现?本书就是对这种看不见的暴力的深度揭示。哈佛大学资深心理导师加藤谛三用精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问题咨询经验,结合具体的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情感暴力的特征和隐藏在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进而提出了实际的解决办法,告诉我们:停止心理“杀亲”,才能爱和被爱。

「情感暴力:你会和亲近的人相互伤害吗?」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这本书:它让读者充分认识到了自己是否是情感暴力的受害者,且仅限于受害者一方,但却只是发现了问题,没有足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案,又或者说需要自救的人自己去不断渗透领悟,同时参考其他相关资料。1、看完此书,你会发现自己到底是这场情感暴力的哪一方——我就是典型的受害者一方。里面在二三四章提到的人物心理状态以及处事时列举的事例的表现状态,十分精准,尤其是第三章。很多以前无法解释或者即使有了定论的行为表现也有了一种在心理上的新的自我认知,甚至更为合理。如此一来便是找到了“病原”,至于到东怎么治疗,书中涉及尚浅。2、自我总结十大学会:“要学会对抗。”“要学会自卫。”“要学会积攒生活的能量。”“相信自己一定能战胜加害者。”“学会真正的思考。”“学会辨别真假是非。”“学会辨别什么是真正的善良。”“要重视自己的内心,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学会认知自我。”“学会正视恐惧,摆脱依赖。”要明白“真”的含义是什么,才是真的倾听自己的内心,明白自己的需求,继而满足自己,肯定自己,解救自己。3、本书一共五个章节(序言章暂不算内)。前两个章节可以浓缩为一章,内容措辞等描述语言多重复,看上去存在一种很不巧妙的重复洗脑。到第三章开始出现可以让读者自我判断和确诊是否为情感暴力受害者的信息,调动了阅读积极性,但随后又偃旗息鼓了下去——因为迫切需要知道方法解决论,但依旧只有理论,并且到第四章里也还掺杂着也许属于极少数个性的受害者症状(案例不具备典型性),第五章终于有了解决方案,但看上去却很单薄,甚至与纯理论无甚大的区别,有些失望——那些切中要害的往往是症状的描述,而非症状的治疗方法。总的来说,好似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但不意外,还会再拜读。

「情感暴力:你会和亲近的人相互伤害吗?」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情感暴力是指拥有迎合型人格障碍的情感暴力,亦即隐藏自己的敌意和攻击性,用爱的语言去束缚,虐待、折磨对方,包括善意的控制,情感威胁、虐爱、神经性的爱情渴望等。

没看此书前,我觉得情感暴力离我很遥远,因为自我感知自己的生活环境还是不错的。殊不知,我们穷尽一生都在寻找爱与幸福,却依然不断地受到亲人之间的无形伤害。

很多时候,我们明明心怀善意,却给对方带来了坏的结果。比如我也曾对孩子说过“…我都是为你好”,我也曾用无声的行动对家人表示过“只要你觉得幸福,我都可以接受”。

的确,我们时常会对自己亲近的人说出伤人心的话而不自知。原来在不知不觉中我们也常常在充当着情感暴力的加害者或是受害者。有时一些无心出口的语言就像一把无形的刀,仿佛不痛不痒却杀伤力巨大,生活中我们也曾自觉或不自觉地手握过这把刀。这就是所谓“情感暴力中加害者和受害者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做或正在遭遇的事情”。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无辜的,然而实际上有人实施着情感暴力,就有人在承受着情感暴力。

不得不承认,比真实的武器更伤人的就是这些看不见的情感暴力。而每一种暴力关系,本质上都是控制与反控制双方的博弈。要从这种博弈中找到爱和幸福,就要从关注自身心理和情感状态开始,转变引发内疚,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学会用温和的方式化解冲突。

本书就是对这种看不见暴力的深度揭示。作者利用他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咨询经验,结合具体的实例,为我们讲述了情感暴力的特殊和隐藏在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帮助我们摆脱看不见的暴力束缚,更好的爱和被爱。

最后,将本书中的一句话送给书友们,“这一生太长,而爱是一生的修炼,愿你我都能修成正果”。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情感暴力:你会和亲近的人相互伤害吗?」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