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小姑娘佩科拉渴望拥有一双白人小女孩那样的蓝眼睛。如果她的眼睛是蓝色的,也许,她就会变漂亮,学校里的同学就不会再欺负她了。如果她有一双最蓝的眼睛,也许父亲就不再酗酒,母亲不再躲避自己的家人,哥哥也不会再离家出走。 为此,她整夜祈求,可等待她的,却是一桩无人能够料想的悲剧……到头来,我们所有的希望、恐惧、爱和悲伤,都和那一年镇上的金盏花一样,颗粒无收。
「最蓝的眼睛」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读此书有种深深的无力感。是整个社会的土壤出了问题,造成了一系列的悲剧。四个字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种族歧视。
眼看着佩科拉在一次次的无视嘲弄和奚落中,对爱和友情的渴望一次次变为失望的灰烬,一步步滑向深渊,我无能为力。
佩科拉的性格,似乎早就为结局埋下了伏笔。她的自卑敏感,将外界强加到黑人身上的侮辱和伤害照单全收,不似弗里达姐妹像勇敢的战士般为自己的尊严而战。因为她不知什么是爱。父亲赌博酗酒,臭名昭著;母亲尖酸刻薄,虚荣势利;家常便饭的争吵辱骂…可当年的父亲,也不过是被父亲抛弃被姨婆养大的可怜的孩子;当年的母亲,也只是个情窦初开盼望白马王子的年轻女子…是什么使他们变得面目可憎?是白人,是生活的重压之下造成的扭曲。更进一步造就了这样的佩科拉,这样渴望蓝色眼睛,渴望得到爱的佩科拉。
文中提到两个孩子,一个是转学来的漂亮女孩,一个是住在学校附近的男孩,他们同样拥有着褐色的皮肤,有着对黑人来说理所当然的优越感。他们假装和佩科拉做朋友,然后利用她的信任,深深地伤害她。如果说被店铺老板无视只是习以为常的蚊虫叮咬,那么被信任的伙伴狠狠欺骗,则刀刀是致命的伤。她无声的哭泣,加深了她对蓝色眼睛的渴望,对友情的渴望。
她得到了父亲的爱,可惜不是父母之爱而是肉体之爱。而后她又失去了。她一无所有,有的只是身体的痛苦,心灵的折磨,那么,为什么还要忍受着一切呢?在其他人看来,她崩溃了,也许还是个可怜的孩子。在我看来,也许这样对她才是解脱。
文中多次出现绿色和白色的房子。在我看来,绿色代表希望,白色代表绝望。小小的佩科拉一直在寻找希望,哪怕是企盼一双不切实际的蓝色眼睛。而她的努力她的渴望,没人看到。他们只看到一个长得丑的黑人女孩,他们只看到,她疯了。
实际上,佩科拉是从来没有希望的,因为土壤太恶劣。
「最蓝的眼睛」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2019阅读计划第7本依旧是课堂的作业,花了很久很久才读完,毕竟现在都结课了,回到家才想起来书没读完。因为专业的缘故,最近半年接触的大多是黑人女性作家,虽然造诣不深,其实对我来说黑人女性究竟有什么地方区别于其他作家?并不是特别清楚,伍尔夫的作品太过意识流,达洛维夫人看了简介之后就彻底放弃了,唯一读得下去的就是这本《最蓝的眼睛》了,一直以来,我也很羡慕那些有着大眼睛双眼皮的姑娘,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对于佩克拉的渴望,其实也能理解,但是没有处于那种高度的种族歧视之中,想要感同身受,只怕也是枉然。对于佩克拉那个姑娘,内心涌起的是可怜和愤怒,因为是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其实我一直觉得这是个bag,因为对于佩克拉的描写太过中立,即使是通过另一个孩子的视角,可能如果佩克拉来叙述,我面前浮现的的小女孩可能就多了一分坚韧和顽强,怜悯的情绪就不会那么显露无疑了。书中和评论中对于乔利的评价一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认为他是一个本身带有悲剧色彩的人,而把罪恶根源全都归结于白人社会,不知道我这样说是不是与主流意识相悖,或者会惹怒一群少数族裔者,但是我一直觉得,所有的欲望都是出于本性的罪恶,外界因素可以是借口,是导火索,是最后一颗稻草,但不会是根源,所以即使乔利犯下的罪行有多么冠冕堂皇的借口,因为受到过最深刻的侮辱也好,因为鬼使神差也好我都无法原谅,他毁了一个世界上纯洁的姑娘,那个姑娘不漂亮,甚至说很丑陋,想拥有一双蓝眼睛,那个姑娘战战兢兢,每天都过得小心翼翼,那个姑娘因为自己的肤色受到最大的伤害,承受着不能成熟的痛苦,但还是顽强的活着,为什么要害得她,崩溃呢?为什么?太过真实,太过可怕,联系到这几天的大连暴打女子案件,我觉得世界对于女子还是太不公平了,女生的生活环境在每个社会,每个角落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争取平等的参政议政,选举权,那些跟这个相比,太过远大了。2019.6.26 小朋于家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最蓝的眼睛」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