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

作者:KnowYourself 主创们

“新媒体排行榜”心理健康类第一公号KnowYourself首度结集,专业、犀利、直戳人心。原生家庭是如何影响我们的?个性背后是怎样的心理成因?恋爱关系中有怎样的心理机制?那些你在困惑时向自己提出的疑问,都可能在这本心理学科普书中,找到答案。直面真实,永远是改变的第一步。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一本因为书名而阅读的书,Know Yourself!

印象最深的是第二章-认识自己,个性背后是怎样的心理成因?完美主义对缺憾的恐惧、自卑做低于其实际能力的选择、自负作为自卑的伪装、拒绝真实感受及情感的流露、内向者的专属社交、无法自我开解的过度付出……

对于完美:所谓完美主义的三种类型,最初往往是共存的,只是随着经历一些人和事,逐步释怀客服了自己。书中是一种极端状态下的剖析,完美是有代价的,但正确认识,不过度追求完美、懂得包容、接受和自己不一样的存在,对自己高要求和自律也并非坏事。「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对于情感表达:把情绪转换为语言,是共情发生的前提。真诚的交流和内心世界的对话,理解自己、理解对方,增进感情。真诚的面对自己,感知自己的情绪,真诚的沟通。「人的最复杂之处在于思想、行为会随着时间、环境、经历不断变化,情绪的健康、有效流动,是长久关系的前提。」

对于内向:内向不等于社交焦虑恐惧,只是更喜欢独处。内向者更难从社交中得到满足。「在需要的时候懂得社交,但其他时候做自己最好。」

对于付出:主动提供帮助、提出建议,但不强求,允许别人拒绝、允许别人不一样的见解,不过度强求追求结果。对家人、朋友、孩子都如此。过度付出会带来不被信任感、压力感,也剥夺Ta自身成长的机会。「健康付出,与对方共同探讨问题,并寻找合适的应对策略;付出是否心甘情愿,是否内心平衡,不求结果回报。」

心理咨询师朱佳说:“人类最好的进化,是自我接纳。”本书是一记剖析极端状态下内心的流水账,发现问题、正确认识自己、也接纳别人,理解别人的无奈,帮助更好成长。

做真实的自己,也承认不足,去改变、去接纳,成为自己认为的更好的自己。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我们的性格是怎样塑造的?

首先是精神胚胎。精神胚胎更多的是指生理基础,由父母的遗传而得,比如容易愤怒可能有其特定的生理基础,它决定了性格的原点以及改变的范围,即圆的半径(初始半径,具有韧性)。

同时它还会影响你对环境和态度的选择,比如天生竞争性强的孩子会选择不断进入更有挑战性的学校,还有对挫折和挑战的解释风格(悲观还是乐观),恶性循环,或者良性循环,得到不断的强化。

接着是早期父母的教养风格的影响,孩子会模仿父母的处事方式等,且通过“奖励/惩罚-反馈”的作用得到强化,从而形成特定的性格特质。由于辩证关系的存在,即相互作用,孩子天生的脾气性格会对家长的教养方式造成影响,比如孩子表现出“关心家人”的特点,父母会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让孩子生活的更加快乐。

以上的(基因,环境,父母的教养)基本都不是我们的控制力范围之内,那么我们自己可以是自身人格的塑造者吗?

按理来说是可以的,不可控的因素决定了我们性格的原点和半径,但是半径不是完全决定了,我们可以改变半径的大小。其实,意识到以上这些事实,恰恰对我们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格有好处。

其实在早期我们自己也有控制力的。在选择进入什么的环境上,我们有一定的主动权,大部分由父母的条件决定。而且值得思考的是,选虽然择什么环境有自己的主动权,但那是“被动的主动选择”,潜意识里受“精神胚胎”的影响。

另一个我们能控制的是“解释风格”。我记得有一个例子,一对男性双胞胎,在同样是父亲酗酒,赌博的环境长大的,但是一个形成了乐观的态度,决定以后对待妻子友善,因为他从小就知道母亲所受的苦恼,觉得不能让自己的伴侣承受那样的痛苦。相反,双胞胎的另一个则持悲观的态度,他觉得打骂妻子是理所当然的,从父亲的行为中看到了证据,所以他决定(或者潜意识影响)以后复制父亲的行为。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