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终身成长(全新修订版)」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终身成长(全新修订版)

作者:卡罗尔·德韦克

在对成功的数十年研究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发现了思维模式的力量。她在《终身成长》中表明,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她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与成长型,它们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你认为才智和努力哪个重要,能力能否通过努力改变,决定了你是会满足于既有成果还是会积极探索新知。只有用正确的思维模式看待问题,才能更好地达成人生和职业目标。德韦克揭示的成功法则已被很多具有发展眼光的父母、老师、运动员和管理者应用,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通过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做出改变,人们能以最简单的方式培养对学习的热情,和在任何领域内取得成功都需要的抗压力。

「终身成长(全新修订版)」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当孩子取得一项成功的时候,别再对孩子说「你真聪明」了,正确的表扬方式是「真高兴看到你通过努力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我为你的努力感到骄傲。」,最好,在加上一点孩子努力细节的描述

固定型思维:相信人的能力是一成不变的,使自己急于证明自己的能力。如果你只拥有一般水平的智力和品德,以及普通的个性——那么,你最好证明你自己能够在这些方面达到正常水平,不能让自己在这些基本的特征方面看上去或者给人感觉不足。成长性思维模式:

人们在先天的才能和资质、兴趣或者性情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和个人经历来改变和成长

如何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

1.接受

第一步,去拥抱我们的固定型思维模式。让我们接受这个事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部分固定型思维模式。

2.观察

第二步,要明确是什么激发了我们的固定型思维模式。是失败?批评?任务的截止日期?还是他人的反对?

3.命名

第三步,我们要去了解当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被激发后会发生些什么。这个人格是谁?他的名字是什么?他是如何让我们思考、感受和采取行动的?这又会给身边的人带来怎样的影响?

4.教育

第四步,用成长型思维模式教育我们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并邀请他一起加入我们走向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旅程。

「终身成长(全新修订版)」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在婴儿时期,我们学习着此生最困难的技能:走路、说话,一次次地跌倒一次次地爬起,我们关注的不是最终能否学会,而是就要学习它。这种生机勃勃的学习热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成年的世界,有许多约定俗成,比如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孩童提早两年上学,并且出类拔萃,就会被认为是天才儿童。比如,一个学生一旦成绩名列前茅,他就需要不断地用靠前的排名来证明自己的优秀,哪怕某一次考试完成的很糟糕,只要其他人更糟糕。再比如,35岁成了一个职场分水岭,如果此前还没能进入中高管理层,那这很可能是他的职场天花板。发现问题的所在了吗?以上都是固定型思维画地为牢。为了证明自己杰出的人过分在意结果,而无暇享受做事本身,认为自己不行的人,被大众的普世规则禁锢而放弃了自我改变。固定型思维的人所做的努力是为了证明自己,而非为了自我实现。这也是在与人辩论时时常发生的状况,为了支持自己的正确性而不断寻找论据,为了压倒对方而压倒对方,却忽略了对问题本身的思考。这让我想起了乔布斯,曾一度被赶出了自己一手创办的公司,如果他是固定型思维的人,就不会坚持让所有股东都反对的提议而被炒了鱿鱼,也不会在苹果濒临绝境之时,临危受命,拯救苹果于水火。因为他所做一直是因为自己热爱,而不是我要证明自己很杰出。如果事情具有挑战性,成长型思维者在拓展自己的过程中兴奋不已,固定型思维者因为感觉到自己聪明且富有天赋而产生兴趣。如果不能够证明他们有多聪明,他们从中获得的乐趣骤减。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夸奖及肯定一个人是多么重要,不是以利诱之取得什么样的成绩,那样他的关注点很可能只停留在奖赏,也不是一味地赞扬其努力的过程,那样他如果选择了错误的方向,很可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重点在于“做了对的事”。为了证明自己的天赋、能力、地位,这种先验性,就成了人生的天花板,而成长型思维者把“做对的事情”练就成一种行为本能,会走得更远,并且真正地享受为自我实现所做的每一件事。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终身成长(全新修订版)」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