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给女儿的17封告别信」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给女儿的17封告别信

作者:法齐娅·库菲

尽管生命充满苦痛与辛酸,但《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给女儿的17封告别信》这本书里的每一段悲痛的情节都能让人见到希望的阳光。信仰超越了死亡,岁月沉淀了从容,人生绽放出最夺目的光彩。《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给女儿的17封告别信》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不该被我们忘记和忽视的国家。

「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给女儿的17封告别信」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最早接触关于阿富汗的是,胡赛尼的《灿烂千阳》《追风筝的人》,印象最深的是巴米扬大佛,阿富汗是传统的伊斯兰国家,当时想着一座大佛在这个国家是怎么存在的。

胡赛尼是阿富汗作家,他以小说的方式来写阿富汗。这是阿富汗第一位女议员法齐娅写的,算是第一次接触政客的书,女政客。直露,是这本书与胡赛尼写阿富汗最大的区别。前面怀恋父亲,母亲,哥哥,文笔舒缓,像是普通的某个名人在回忆残痛岁月里的温情;后面那部分更多是直接政客意见的书写。

飘零,恐怖,威胁,这些字眼填满了阿富汗的国土。流浪汉小说有一种穷酸的浪漫,这本书里的漂泊是奔波与生命的未知。

法齐娅认为她有家族政治的责任,他的父亲是阿富汗某个省份的领导人,还是在阿富汗处于国王统治时期,其实也不过一代人,这中间苏联入侵阿富汗,阿富汗内战,塔利班统治,她说,阿富汗在向中世纪倒退。

蒙着脸纱的厚重衣服,一直觉得中东的女人很美,为啥要遮着呢?

刚好前段时间看了米兰·昆德拉的《无知》,是关于流亡巴黎的捷克人重回捷克斯洛伐克时面对的身份错乱,“我好像不属于这里。”一直觉得最形而上的博尔赫斯,他也写阿根廷,民族好像还是作家绕不过的问题。

「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给女儿的17封告别信」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信仰超越了死亡,岁月沉淀了从容,人生绽放出最夺目的光彩。

—法齐娅·库菲 阿富汗国会议员法齐娅·库菲是位传奇人物,在男人一统天下的国家,她能立足政坛,并躲过一次次暗杀和死亡的威胁,她的每一次外出都可能是诀别,于是每次出门她都会给女儿写封信,这十七封告别信是饱含母爱的教子篇,充满着生命的真谛。 透过这些信件我看到了她的成长历程,库菲的父亲是国会议员,娶了七位妻子,在那个女性毫无地位可言的国度里,她的出生,无疑是个悲剧,但她又是幸运的,因为她有一位伟大的母亲,让她读书、未被强迫早婚,母亲给了她自由和教育。库菲的成长,一路与死亡相伴,各种至亲一个个离她而去,她始终过着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在这苦难沉重的日子里,上天再次眷顾了她,让库菲拥有了最闪亮的爱情,她和哈米德之间生死离别式的爱情让我们看到希望,即便塔利班的压迫如乌云压顶,但爱情的力量给她带来可以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念,支撑着她一路前行,迎接光明。正是这种永不言败的努力和韧劲,冲击着我们每个人的心,也成就了她自己,同时成就了她未来的事业—为阿富汗女性和儿童谋求更大的政治权利。

这本书与其说是书信,不如说是库菲的成长史,读此书缘于蒋方舟的那句感动程度远远超过《灿烂千阳》的推荐词,实际上这本书是与我的预期有一定差距的,《灿烂千阳》里伊斯兰文化对女性的禁锢、压迫带给我带来的冲击和愤怒,在这部里没那么强烈。库菲的个人经历虽然很精彩,但书里的语言有些平淡(也许是翻译的原因),读来总觉得少了那么一点震撼,可能是《灿烂千阳》先入为主的缘故,总之这还是一部可圈可点的作品,尤其是留给女儿的那些经典语录,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给女儿的17封告别信」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