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贾想Ⅰ:贾樟柯电影手记(1996—2008)」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贾想Ⅰ:贾樟柯电影手记(1996—2008)

作者:贾樟柯著 万佳欢编

本书稿是著名电影导演贾樟柯第一部回顾其电影创作和思路历程的著作,也是对其1996到2008年这十余年来导演生涯的梳理与总结,全景记录了这些年来其思考和活动的踪迹。此书2009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首次出版,此次经作者重新修订,改版推出。书中收录了贾樟柯导演生涯各时期对电影艺术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独特的思考,另有多篇与电影界、艺术界、媒体等多领域关键人物的代表性访谈。全书以贾樟柯所拍电影为纲,所有收录文章以发表的时间顺序排列,呈现出导演个人敏感而执着的心路历程,也体现出贾樟柯以电影抒写乡愁的深切情怀。

「贾想Ⅰ:贾樟柯电影手记(1996—2008)」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子皿 20190619这几年断断续续的看了几段贾科长的戏,最近一次许知远的采访中他在室内带着墨镜,抽着雪茄,一副真科长的样子。雪茄好,他说,抽了嗓子不干,不伤肺。这么说有种“何不食肉糜”的优越感,后来在飞机上看了《江湖儿女》,原来抽雪茄的戏也用上了:半根没抽完的雪茄和一个死心塌地的女人。江湖不远,人情淡薄。年轻的时候大把的时间耗在看电影上,那时刚流行FTP共享,无穷无尽的电影资源。我们除了做实验,空闲的时间就看电影,刷连续剧,刷综艺,作为紧张工作之余的无目的放松。年长一些后,慢慢喜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周遭的一切,想站到镜头的后面看看梦工厂怎样把梦拆解再变成现实。侏儒也是从小长大的,而我们对生活又了解多少呢?贾导的《东》和《三峡好人》的创作,让我想起了卢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的肖像画《蓝围巾男人》。画作是以作家马丁·盖福特(Martin Gayford)为模特创作,而盖福特则通过详细的观察和记录将读者带入了画家最私人和隐秘的场所——画家的工作室并出版了《蓝围巾男人:为卢西安•弗洛伊德做模特》。创作中画家的自我质疑,自言自语,反复的推倒重建,直到最后自己觉得作品完成了。并没有传说中的水到渠成,每一笔下去都需要勇气,毕竟重新开始的代价太大。电影也一样吧,有更多的人要协调,更多的噪音,更漫长的前期准备和后期制作。“简单而深刻”的好电影需要整个团队的通力合作,需要无数次的演练和思考。《贾想1》中看到贾导的真,比如关于《小武》后期合成时关于噪音的处理,以及非专业演员的演出方式。这种粗糙感塑造的时代性那么真实,几乎随时都可以把我送回那个年代的家乡县城。甚至连影片结尾处小武被铐在电线杆上周围慢慢聚拢来的人群都那么逼真,他们默默观望,眼神好奇又疏离,时间仿佛静止了,而语言没有用武之地。大导演马丁说看《小武》时仿佛看到自己的叔叔在里头走来走去,这就是电影的魅力吧。在电影中看到和自己相关人和事,这种真实的重建也是贾导文中反复强调的电影的文献价值-记录大时代变迁中小人物的命运。只是贾导的电影越来越没有新鲜感了,老歌、舞蹈、和赵涛。许知远问:这样的制作模式会不会形成一种自我封闭?贾导说:不会。他又说:其实我没有兴趣和其他人达成共识。  也许不妥协不转弯是一个导演突出重围的出路,也许是他从内部突破自己的壁垒。也许正如贾导喜欢的那句话:侏儒也是从小长大的-可是侏儒到底没能长高。希望假科长在看到别人的缺点时,不要踏入了同一条河流。

「贾想Ⅰ:贾樟柯电影手记(1996—2008)」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看多了商业片,可以考虑换个口味。笑多了哭多了,可以尝试思考。思考电影,在电影中思考。这可能会很费力。

#感悟#

1,贾导的电影需要有一定生活阅历的人才能看懂。不然会觉得很闷。它多是选用普通人为演员,而普通人的生活自然没有太多光彩夺目,但也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我们能在电影中找到生活的踪迹。发现普通人平凡的力量。

2,贾导的电影主要以剧情片和纪录片为主。主要作品在1996到2016年。所以稍有年代感。这也是不为当代青年所熟悉的原因之一。人们渴望逃离生活,转移注意力。可贾导偏偏将镜头对准了生活不幸。就娱乐性和趣味性来说,贾导不被青少年喜欢也是有原因的。

3,电影冲突。如何界定电影好坏?是不是商业电影就真的一无是处,毫于艺术价值呢?第五代导演留给新一代的经验是什么?是继续迎合观众的口味,还是特立独行?艺术难道就该被冷落?被冷落的才是艺术本来的状态?私以为电影分为初级享受和高级享受。初级享受是最直观最快速的享受。比如看了电影觉得心情好,因为电影而产生的直接情绪都是初级享受。高级享受则是更深一些。它的脉络,分镜,情节,剧情,背景音乐,语言台词甚至是服饰,吃食而击中你唤醒你的某一处神经,进而让你陷入沉思,这个过程会很缓慢,但是在这个过程,产生的多种情绪都是电影体验。都是享受。因此我不认为商业电影有什么不好。就好像如果爬树能够使我快乐,那我就会爬,但是出了国,我会保持缄默。商业电影只要不影响整个电影产业发展,它的影响力只要没达到一提到中国电影就皱纹头的地步我觉得就没关系。百花齐放是最理想的状态。至于要看什么,怎么看,这也是需要我们不断修炼的。毕竟电影的好坏也要看观影人的鉴赏水平。看不懂也可能是我们生活阅历不够,经历过肥皂剧狗血剧,也许才会想要追求高质量电影。不管怎么样,知道中国有这么一位满身诗意,特立独行的导演。还是挺好。

推荐指数:⭐️⭐️⭐️⭐️⭐️⭐️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贾想Ⅰ:贾樟柯电影手记(1996—2008)」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