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拖拉一点也无妨:跟斯坦福萌教授学高效拖延术(精装珍藏版)」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拖拉一点也无妨:跟斯坦福萌教授学高效拖延术(精装珍藏版)

作者:约翰·佩里

资深拖延者兼哲学家佩里教授,在这本风趣机智的小书中为拖延者翻了案。其实,大部分拖延者都不是一事无成的窝囊废,在逃避那些“本该做的事情”的同时,拖延者们还是卓有成效地完成了不少其他事情嘛。在这本充满哲思的小书中,佩里慷慨地分享了他多年来得出的一套战“拖”心法。比如,拖延者可以利用自己的畏难心理,调整待办事项清单,办成不少不那么重要但也挺重要的事情,例如:第一项,学外语;第二项,翻修厨房;然后你就可以很骄傲地说,我做完了第三项,遛狗。拖拖拉拉不是罪。最重要的是,佩里希望拖延者们能够不再从心理上“对抗”拖延,而是学会“接受”自己的做事习惯,并聪明地利用它。毕竟,沮丧和罪恶感只会加重我们拖延的欲望。

「拖拉一点也无妨:跟斯坦福萌教授学高效拖延术(精装珍藏版)」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结构化拖延:由于没有做某些事,从而做成了不少别的事”现在可以看到很多成功学的书,到处也都有遵循成功学方法从而成功的例子。“拖延症”不可否认大多时候都是不好的。作者说的“结构化拖延”到文章最后都没有说什么结论。不过我自己觉得。短期内的拖延症是不可取的。但是如果你在做的事情你认为长期来说是正确的,那我觉得可以采取“结构化拖延”这种做法。毕竟可以让自己感觉愉悦。写这本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想让结构化拖延者的自我感觉好一点儿,而不是把他们改造成不拖延的人。如果拖延让你感到不快乐,那你就去寻找快乐的东西。或者就改掉拖延的状态。重要的是,要享受人生。爱拖沓的人总是要耗到最后一分钟,等到“不能再拖的确定无疑的”截止日期就要找上门来时,才把活儿交出去。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我最大的困扰就是如何通过自己这一关。但是往往这种情况我都可以给自己和别人一个完美的结果。这种情况多了,也就更让我自己觉得这么做既能让自己感到愉悦,又能完成任务。何乐而不为。关于音乐:有时候不能集中精力做一件事的时候,有了合适的音乐,你就能顺利开始接下来的事情。不过此处有个潜在的危险。你可能会决定在动手做一件事之前,先从音乐库里把合适的歌找出来,结果你就埋头整理音乐去了,忘了要做的这件事。这个情况真的有可能。我的解决方法是听电音,YouTube那种视频很多都是一个多小时连续不断的电音,这样就不用去选听什么歌,也不会让你感觉中间有切换音乐的停顿。也就可以一直持续工作(至少在换另一个视频前都可以集中精力不中断)关于网站:有时候会在聊天群或者别的地方看到一些相关的网址,点开这些链接,简直就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很可能花了好几个小时,在网页间转来转去,结果蓦然抬头才发现已经日落西山,一天已经过去。之前经常可能就因为一个小东西,就在浏览器里跳来跳去打开了几十个网页,等意识到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若干小时。然后告诉自己不能再看了,我的做法是:在意识到自己该做正事的那一刻开始,就认真研究完现在打开的这些网站,该收藏的收藏,该看的看完。然后一个一个全部关掉,直到关掉那个罪恶的源头就开始干正事。这样做有时候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积累起一些专门的小资讯,比如什么新的好玩的工具。这些东西偶尔会派上用场,充当谈资。但是更多时候需要控制好“度”。

「拖拉一点也无妨:跟斯坦福萌教授学高效拖延术(精装珍藏版)」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拖拖拉拉读完了,提炼下观点

‌拖延不是罪拖延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合理”的。最要紧的不是如何战胜拖延,而是要能堂堂正正从容不迫的拖延。

‌高效拖延 理性拖延面临多重任务时,可以采用“结构性拖延”——不去做最重要的事(逃避该做的事),而是去完成一件又一件次重要的事,这样至少能完成很多“别的事”,比单纯的无所事事的拖延感觉要好的多。

而且这么做还有个潜在好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搁置的“最重要”的事可能会被“更为重要”的新任务取代,从而降级成为次重要的事。这样的话,又可以自发自觉的开启新一轮的“结构性拖延”了。

‌摒弃“完美”,烂的开始是“完成”的一半不要去追求什么“好”的开始了,对于拖延人士来说,单是一个“开始”已经耗费了大把的意志力。退而求其次是明智的选择,毕竟“成功”“完美”遥不可及,“完成”才是最实际的需求。

总结这是一本“抚慰”性质的书,实用性一般,有为拖延症开脱之嫌,作者也说了:“结果如何,概不负责”。轻松诙谐的语言,生动随意的叙述说理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拖拉一点也无妨:跟斯坦福萌教授学高效拖延术(精装珍藏版)」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