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心理理论之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30年前,在大量案例研究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心流”的概念。本书系统阐述了心流理论,进入心流状态的条件,从日常生活、休闲娱乐、工作、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阐述如何进入心流状态。对心理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来说,《心流》是理解积极心理学等领域不可或缺的理论素材;对大众读者来说,这更是一本提升幸福感和效率的行动指南。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最初决定读这本书,是因为“心流”这个概念最近两年被炒的沸沸扬扬,东拼西凑的了解到所谓的心流的状态就是集中精力,专注高效的完成一件事情时的状态,事后发现在那个状态下无喜无悲,全身心的投入,特别高效,特别满足。回想起自己阅读,工作,与好友交谈时好像都有很多次进入过这种状态,所以抱着能多体验几次这种感觉,抓住一些进入“心流”状态的规律,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的有意义的想法去读完了这本书。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这本书中介绍了心流产生的原因,以及环境。总的来说分为以下几大块:1、注意力。这点需要不断的练习,自我控制不是那么容易,就算是在做自己特别喜欢的事情时也有可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外界干扰而分心走神。初期能够集中精力做一件事的时间可能很短,但是经过不断的自我控制自我训练,是越来越容易集中精神进入心流状态的。2、改变自己的意识。契克森米哈赖认为,真正的快乐源自于我们的意识。无论外面的世界发生什么事,只要我们自己改变自己的认知和想法,就能使自己快乐或悲伤;意识的力量也可以把无助的境况,转变为反败为胜的挑战。现在的生活中,短期的刺激和诱惑常使我们活得很肤浅,只考虑眼前的生活,眼前的快乐,什么都不愿意深想,每天到时间起床,吃饭,读书或者工作,然后娱乐,休息,越来越不愿意动脑筋深思熟虑,满足于重复的生活带来的安全感,怎么能够摆脱这种表面的“活着”,寻找到意识深处真正的需求和幸福,才是我们应该去考虑的。3、真正的“心流”。每个人也许或多或少的都经历过简单的心流的状态,完全的忘我投入一件事件,比如玩游戏,或者刷小视频软件,在这个时候完全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自己也觉得很快乐,但是这种快乐是依靠外界不断的给你刺激才让你产生的快乐状态,无法持久,也十分脆弱。只有从真正强大的内心自我产生的心流带来的快乐,是自己塑造所得,对个人意识的拓展与成长才有助益。4、不要虚度你的闲暇时光。无数的“鸡汤”文都强调一句话,就是你的闲暇时间的使用方法决定着你的成就,作者也很赞同这个观点。除非一个人能自控自己的工作与闲暇时光,否则他注定会感觉到失望。唯有从每天的生活经验中创造乐趣,获得心流体验,才能真正提升生活的品质,也才能真正感受到幸福。总的来说,作为积极心理学的里程碑式教科书,这本书的意义非凡,值得一读。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心流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引用书中描所述:”你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当前的任务上,你所有的心理能量都在往同一个地方使,那些跟任务无关的念头都被完全屏蔽,甚至包括你对世界的意识、对自我的感知,更不用说对别人评价的患得患失、对物质得失的精心计算,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你并不是只有一个念头,你的大脑仍然在高速运转,但是所有这些念头都是非常有规律、有秩序的,就像一支高度有纪律的军队,井井有条地组织了起来,高效率地去完成一个任务。这时候,你的感觉就跟“心流”这个词的英文flow原意一样,心里的念头就像一条钢铁洪流,浩浩荡荡但是又井然有序,势不可当但是又能从你心所欲,喷涌而出但是又不会四处洒落,而是汇聚成一条水龙,冲荡开一切泥石沙砾,创造、奋斗、整合,你不需要特意去控制这个过程,但一切又都在你的控制之中。”
这就像一个用积木搭建城堡的小孩子,目标明确,心无旁骛,乐趣无穷。大人和孩子一样,在闲暇之余的阅读、音乐、绘画、运动等很多时间里都会产生心流,产生充实感和幸福感。即使在紧张的工作中也可以充满刺激和乐趣,在为了一个目标专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工作所带来的精神层面的意义往往大于名利。当然,在社会大环境中这是不易的,是需要艰难付出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