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白金数据」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白金数据

作者:东野圭吾

凶手,竟然是我自己?!傍晚六点十二分,数学天才蓼科早树和哥哥被杀死在七层的房间里。整栋大楼的走廊、电梯都装有监控器,24小时有人查看,却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的人。七层只有蓼科兄妹二人。楼层的门禁,并未遭到破坏。现场留下的枪属于此前犯下数起案件的NF13。而蓼科早树身上的毛发却属于另一个人——我?!《嫌疑人X的献身》之后,推理天王东野圭吾的烧脑巨献。拥有值得反复思考的深度,远远超越“推理小说”范畴。从一个灵魂到另一个灵魂,是自我救赎,也是对人性的深层读写。

「白金数据」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非常有意思的书,里面充满了反转,读者的以为在不断跟进的线索后面被逐一击破,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

读完此书对精分,人格分裂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因为以前就看过类似这样题材的作品,就一直好奇,为什么脑子里会出现外来的声音,会出现幻觉,会出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为什么一个身体会寄住两个甚至更多的灵魂? 很好奇,真的匪夷所思,所以想走近这样的人群,当义工也没问题(当然不包括有暴力趋向的,我可不想去受虐,被伤害),在人身安全可以保证的情况下,想去观察,了解他们,想了解他们的意识形态,想与他们沟通交流,他们的世界不真实,但足够奇妙,他们能被说服,相信自己看见的世界是虚幻的吗?

为了了解,特意百度查了一下精分和人格分裂的差别——

精神分裂,最典型的是大脑中有一道外来声音,可以在脑中和自己对话。灌输荒诞、别人不可理解的东西,而当事人往往深信不疑陷入其中。有的会产生幻觉,但人还是那个人。精神痛苦也是当事人可感知的,能发现问题及时看医

人格分裂,真实人格无法感知其他人格的存在!同一时间一具身体只能被一个人格掌控,换人格后就完全切换了一个频道,可以讲原主人公完全不会的语言!有完全不同的性格!完全陌生的另一副记忆!一些人格分裂被察觉是因为产生了相当严重的破坏性,如杀人打架性冲动。而事情发生后当事人都完全不敢相信。

产生这种现象的,很多是因为幼时受到严重刺激,对身心产生严重伤害的案例,所以保护儿童健康成长,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灵的健康。

此书还阐述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一个事实,在现实社会中没有所谓的真正的自由平等,特权阶级总会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手段强化和固化阶层,这也是从底层阶级开始,需要不断努力,不断地奋斗来突破阶层,突破桎梏,很多作品也用过不同的手法来体现,如《雪国列车》,我们终究会成为别人的棋子,还是想成为下棋的人?

这本书很精彩,带给人很多思考,可以反复阅读,应该会有不同的理解。

「白金数据」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说来也挺好笑的,有一天晚上看到一个公众号,里面有一文章是根据星座来推荐作家作品的。因为不了解,所以一直对玄幻小说、武侠小说甚至于这些推理小说不感兴趣,感觉打打杀杀有个啥意思。但由于东野圭吾确实逻辑文笔确实名噪中外,加上一点好奇心,第二天开始“试探性”的读了《嫌疑人X的献身》,我有个臭毛病,就是看书若看前两章感觉没意思的话,就不再继续读了,但东野圭吾的书确实有一种魔力,每一章都会新的剧情导引点,真的是精彩,没有多余的一个情节,剧情中只要是有提及的人,不论中间隔多少章节,最后总会在剧情末有所归属,就像《解忧杂货店》里分层次式的章节,感觉一章一章更像是散文式的书写,章章没有多大联系,却在文章的末节处巧妙的联系在了一块儿,太精彩而找不到对手。

有人说,东野圭吾的作品,就是用大幅度的笔墨来渲染铺垫,来让读者将所有的疑点都指向一个人,再来一个陈翔六点半式的大反转,让人咋舌的同时,感慨东野哥好脑洞,可能是没太读懂,所以这本书感觉没有按这种思路来写。这是我的一小点看法[呲牙]:《白金数据》这本书开头以NF13案件的连续杀人案开始,逐渐引出文章的主角配角,以DNA的侦查系统来深化主人公神乐的在经历这次大波动前的性格。然后随着案件的推移,NF13案件的烧脑陷入僵局,引出了蓼科兄妹——技术的设计者,这两个兄妹的出场,将文章的写作手法由前期的“合写”改成了由志贺为首的上等官僚主义与神乐的三重人格以及逃亡过程两部分的“分写”(以ABAB式推进)。精彩不断,吸引力十足。

好的作品往往将不同人的口味全部满足,就像当初基本承包奥斯卡大奖的《泰坦尼克号》一样,无论怎样的人,剧中总有一点会只抵你的心底,让你联想到自己,让你联想思考。东野的这本书,抛出了科技与人性,权利与欲望,现实与理想的大课题,剧情跌宕,不同人会看到不一样的点,so值得一看咯!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白金数据」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