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作者:理查德·普雷斯顿

文明与病毒之间,只隔了一个航班的距离。来自热带雨林的危险病毒,可在24小时内乘飞机抵达地球上的任何城市。航空线路连接了全世界的所有城市,构成网络。埃博拉已经进入网络,开始环球旅行。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某种程度上,《血疫》相当于一部病毒纪录片,为读者科普了丝状病毒:马尔堡病毒、苏丹埃博拉、扎伊尔埃博拉、雷斯顿埃博拉。

病毒是一种古老的生命,在数万上亿年的演化中,它们虽没有进化出人类般魅力的大脑,却深刻掌握了生存的智慧。它是神话中的美杜莎,美丽而致命。

现代科技飞腾带给人类便利,同时也方便了病毒的寄生、复制、繁衍,它们潜伏宿主身体里伺机而动,或折磨人苦难的人生,或一句歼灭地同归于尽。它们的存在是大自然掩藏起来的黑暗面,这足以告诫人类大自然的包容性和破坏力。

在与病毒的抗争过程中,病毒研究人员展现出的专业和勇气无疑是令人敬佩的。然而,作者在处理人物方面,突破了刻板的病毒研究人员形象,他们并不是大众认为的视死如归、无私奉献,是个全能选手。在自然的暴怒下,他们是敬畏的、惭悔的、惜命的、不知所措的。他们(南希、耶林等)害怕感染病毒后被关进研究所监狱,他们(吉恩、南希、比尔、耶林等)害怕感染病毒后难逃必然的命运,魂归天国从来就不是科研人员与生俱来的美德。

人与自然、人与科技、人与人、人与欲望的关系,都在《血疫》作者的笔尖下淋漓尽致的挥洒。一切没有爆发的病毒都是人类运气的使然,你永远不知道微观世界的小士兵们的下一步行动,也没有足够抵御宏观世界的能力,所以尽可能的敬畏自然和热爱自然吧,然后再努力地探索他。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最初看的时候,只觉得恐惧,恐惧感染病毒的人在四处游走,恐惧病毒到处蔓延。同时惊叹于作者字里行间的描述,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场景,像是与夏尔·莫内坐在同一班机上的乘客,像是在医院照顾夏尔·莫内的医护人员,像是在四级高危区手套意外破洞的南希,像是嗅过埃博拉病毒的耶林。像是如同死神一般的病毒,就在我身边,我一次浅浅的呼吸,它就会趁机侵入我的循环系统,杀死我的细胞,我的器官!

书里有段话:两个灵长类抬着另一个灵长类。前者是地球的主宰——至少他们自己这么相信;后者栖息在树上,动作敏捷,是地球主宰的近亲。除了人类和猴子这两个物种,房间里还有另一种生命体,它比两者都要古老和强大,它的栖息地是血液。

我们是地球的主宰吗?在其他物种面前,多数人类(包括我)都会有一种生而为人的优越感。可是看到这一段话的时候,我却对以往的认知感到讽刺。自以为征服了世界,可是我们却奈何不了这细微的东西。无论我们多努力,都始终是逃不出大自然的五指山的孙猴子。

那些亿万年来生活在热带雨林的生物,为什么会进入人类社会呢?

跟随作者的脚步,我得到了答案:这是地球正在启动对人类的免疫反应。埃博拉是杀死人类的病毒,而我们也许是杀死地球的病毒。

面对这些病毒,我们能做些什么吗?我想要试图反抗。可我又能做些什么呢?那些科研专家,研究了几十年也未得出答案,我又能做什么?假若不幸,也只能成为遇难人数中一个冰冷的数字。后来我想明白了,我可以赎罪,奈何不了别人,但我能成为一个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的人;我做不到重造一片森林,但我可以做到节约资源,爱护环境。作为主宰的人类,在无垠宇宙中如此渺小,在微小病毒中如此脆弱。我们并不是主宰啊!

在书的最后,作者去探访了那个因埃博拉病毒侵害过而被荒废的猴舍,当初这个地方,被人类消毒清除到不存在任何生物的地方,如今已有蜘蛛悄然结网,繁衍生息。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