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冬,十七岁少女黄姝惨遭奸杀,全身赤裸被弃尸于一幢烂尾楼前的雪坑。大雪覆盖了胴体也掩盖了重要线索,作案手法和动机成迷。十年后,又一具少女尸体被剥光衣服丢进雪坑,作案手段完全复刻,可昔日重大嫌疑人却早已去世,追查此案的老刑警冯国金再次坠入迷雾。随着尘封旧案重见天日,一段深埋在五个少男少女间的残酷青春往事浮出水面……
「生吞」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以下转自土摩托老师的“书评”,我也是看了这个“书评”才看的这部小说,另外,也看了他在一席的演讲!以下是土老师的“书评”全文:今天下午跑步时听完了结尾,回家后立即把自己灌醉,一个人待在屋子里哭了很久。这部小说被归为“悬疑”类,一半情节确实是两件时隔10年的凶杀案的破案过程,但这部小说真正的内核是另一半情节,即5个东北少年的青春往事,这才是让我痛哭流涕的原因。写残酷青春的小说有很多,背景不同而已。这部小说的背景是1990-2005年的东北,那段时间我都在美国,记忆里一片空白,这部小说帮我补了课,让我了解了中国80后们的成长经历。所谓“文化”,不就是一群人在成长过程中共同拥有的记忆么?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小说让我了解了80后们的共同记忆,这群人正是当今中国的生力军,所以这部小说也可以说是当今中国人的文化史。我读过的小说不多,这方面的造诣极其浅薄。《生吞》让我想起了王朔的《动物凶猛》,写的都是一代青少年的野蛮生长。王朔写的是1980年代的北京大院,那是我自己成长的地方,自然感同身受。郑执写的是1990年代的东北,我虽然没有任何概念,但我知道那也是中国这30年改革开放大环境下的典型场景,两者都属于自带光环吧。问题在于,全中国那么多地方,为什么这两个地方出了那么多好的艺术家呢?我觉得原因就在于这两个地方的“大人”们虽然各有各的辛苦,但文化水平都算相对比较高的,所以在这两个地方长大的孩子才会有那么多复杂的想法,才会出现王朔、崔健和郑执这样的人,这也算是文化的力量吧。另外,王朔和郑执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笔下的青春都富含诗意。“诗意”这个形容词被用滥了,在我的字典里,所谓“诗意”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是发现,就是从凡夫俗子们的庸常生活中发现生命的意义,找出其中蕴含的美感;第二层是毁灭,就是把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你看,然后告诉你这是不可避免的宿命。第三层是重生,就是当一切的美好都毁灭之后,再告诉你生命仍在延续,新的轮回又开始了,这个过程永不停歇。无论是王朔还是郑执,都让我强烈地感到了诗意的这三重境界。谢谢他们!
「生吞」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因为宣传噱头是“中国版白夜行”才被吸引来看的。
想先谈一谈背景。全文基本设定是在世纪之交的铁西区。这个地方很微妙,可以说是中国重工业发展的微缩模型。由盛转衰,工业转型,工厂倒闭,工人下岗,教育落后,拆迁盖新。早前看过王兵导演非常经典的纪录片《铁西区》,包括三个部分,把1999年的铁西区尽显人们眼前,因为太过现实还被封了。记忆最深刻的画面,就是彩票大会后空了的广场地上铺满了彩票,还有人在地上翻找捡漏,企图找到中了奖被遗漏的彩票。十七八的男生追着女生玩,钉子户在艳粉街企图抗争到底。
真是个混乱的时代。
这本书唤起了我看纪录片的记忆。将真实与推理融合在一起,用语平淡,又绝望。两三句话,可以勾勒一个人悲惨的一生。
在推理方面,颇似日系社会派的手法,双线叙述手法,交叉往复,可以说达到一定水平了,读起来也极具吸引力。作为推理悬疑小说,值得一读。
也有一些不足,既然已经打出白夜行旗号,不得不与白夜行对比。这部作品显然“细节过满”。现实,是需要留白的,如果太满,就显得堆砌,有些东西读者需要自己感受,如果全部给出,就有故意之感。人物形象塑造的太满,难免会前后矛盾,有些感情就会变得莫名其妙。
最后,这部推理小说,倒是写了不少抒情语句,作者在拼命把读者的情绪往里带。最后还增加了A面、B面,但是读者的感情到此时已经被前面大段的抒情搞的心里疲惫,激情早就退却。
虽说白夜行全文更长,但我读到最后,满脑子都是《白夜行》最后一段话。
“她一次也没有回头。”
一句话足以收束。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生吞」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