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经遭遇校园暴力?你是否曾经遭遇职场暴力?你是否曾经遭遇网络暴力?在家长的监控死角,社会的道德盲区,法律的灰色地带谁来保护我们?在校园,在职场,在社交网络,每个人,都有可能是受害者。百万销量作者李尚龙,历时365天精心打磨,为校园暴力、职场暴力、网络暴力强势发声,以笔当枪,与这个世界决战。
「刺」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一个故事,几个命运相连的主人公,带点科幻的色彩,将当今世界现存的最常见的、毁灭力最大、波及范围最广的三大暴力现象:校园暴力、职场暴力、网络暴力,串联起来。当暴力发生在自己身上,你是会默默忍受,还是要以暴制暴?当暴力发生在他人身上,你是会冷眼旁边,还是会勇敢出头?在我初中的时候,班上有一个女生,因为不太讲卫生(确实是挺不讲卫生的)经常被同学们欺负、嘲笑。对了,就像《芳华》里的何小曼。看《芳华》的时候我就想到她了。一个人一旦成为众人的笑话,他做什么都变得可笑。我记得我从来没有欺负过她。每次有同学欺负她,我都奋力的帮她骂那个人。那时候每隔两周换一次座位,没人愿意挨着她。轮到我时,我跟她聊天,尽可能的表现的友好(尽管我确实也嫌弃她身上的味道)很遗憾,那时候太小了。只顾着自己做一个表面上的所谓的“好人”,却从没跟她谈谈心,没有伟大到真正成为她的朋友。我不能说自己没遇到过校园暴力,但确实没经历过。遇到了,发发慈善之心同情之心,去当个充满“狭义”的人很简单;经历了,我有没勇气反抗,又有多少勇气反抗呢?直到进入职场,再也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或事。随着时间慢慢走,小时候骨子里的那一丝丝“侠气”还在不在,真是不确定了。我想即使遇到了,我大概也没有足够的情商、智商和勇气去面对吧?可是网络暴力每天都在上演。而且每一场,都是真实的生活。很感谢父母、至此所经受的教育和至此所经历的生活,让自己一直能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红尘是非纷扰,旁人谁都看不穿对错。个中滋味自己最清楚。如此,又何必平添烦恼?即使全世界都说一个人错了,这世界上的哪一个人,又是没有罪的呢?说回这本书。作者的立意是好的,写法比较迷幻(浅显的文字里又带着科幻色彩),读起来比较跌宕,情节设置上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姑且给四星。以暴制暴永远不能解决问题。但是施暴者可以忘记,受害者却将那伤害永远的刻在心里。立法自然是好的,但无论是以法得到公道还是江湖剑客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都抹不平受害者心里的那根刺。只有教育。从小潜移默化的教育,召唤出人类内心潜藏的善意来。一颗心如果盛满善良,便会觉得暴力和伤害是肮脏和不堪的。一个善良人若要使用暴力,便首先伤害了自己。如此,全世界都要尽力。我们长大了,但我们的孩子,才刚刚发芽。
「刺」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看完,充满爱和温暖的理想世界,相信每个人都希望处在这样的世界。
但是个人觉得,整个社会说到底是需要更多的道德自觉。
首先人性是难以压制的,法律并不能完美的控制一切。就比如人体各种酶是在外界刺激下而分泌是不可控控。所以产生的情绪和人体各种反应结果也不同。
其次每个人因生长环境的不同会产生不同人格,不同的人格和环境构成的这个世界眼花缭乱的不同“职业”者。所以才有缤纷的世界和五花八门的好与坏。
而后,孩子是一张空白的纸,孩子从一无所知到长大,是需要社会来勾勒的。教育存在于这个浮躁的社会,无论如何也无法隔绝负面能量的涌入。教师也是人,比如一个班主任管理一个班,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就像每个人从出生就不一样。
所以,更多是需道德的提高。但道德的提高,这应是难以通过法律的压制而提高。而是从教育和思想上的循序渐进。毕竟孩子都只是一张等待勾勒的画卷,大人是画卷的起笔。然而大人的人格已基本定型,能做的是一代代的提高,相信只要每一代都比上一代更有道德自觉,理论上总有一天能实现理想社会。
当然这观点只是围绕单一方面,人的成长不只是社会道德法律和家庭,还有好多好多看不到的瞬间和细节。就如那年少的无知和有时候不自觉的残忍,这些都需要长者的引导。
至于科技的发展,我不知道会发生怎样的结果,毕竟这个世界劳动分工,每个行业都影响着其他行业和社会、每个行业的发展都会产生两面性,每个历史时期的真理都有可能被推翻。
最后:谢谢作者的这本书,虽然观点并不全面,但也无法全面,同时确实令我反思很久。
——也希望这个世界每个人都能充满爱和温暖。祝福所有人,也祝福自己。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刺」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