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是枯燥的,故事是有趣的。把知识巧妙地融进有趣的故事,读故事时习得许多知识,无疑是最理想的学习方法。《文心》就是这一成功方法的典范。夏丏尊、叶圣陶二位先生凭多年教学经验,用《文心》里的32个故事,讲解了“关于国文的全体知识”,平易近人,寓教于乐,多年来受到无尽读者的赞誉。本次《文心》再版,加入吴浩然先生民国风插图,形象再现民国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现代读者不仅能借《文心》轻松愉快地学习读与写的知识,且能“身临其境”地了解民国。
「文心」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文心》不过200多页,但这薄薄的一本书,却堪称一本巨著,让人受益匪浅。此书基本涉及了写文章的方方面面,从辞、句、语调、修辞乃至文章风格,无一巨细,娓娓道来。初读这本书是越读越厚的,必得多重读几次,方能越读越薄。因此,在此不谈论书中涉及的种种方法,而仅以该书所传递的感受来做评论。“写作是生活中的一个项目,就好比吃饭、喝水一般”。寻常只道作文是任务、是作业,但看了书中的那些中学生们,却都是把这句话实践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谈到辞的时候,他们走在街上谈论“居”字在不同语义中的词性;登山的时候,谈论记叙与描写的差别并以此为文;甚而开起座谈会来,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起“语调”、“鉴赏”一词来。写作并不是被迫的一件事情,而是由内心生发出来的,对生活的思考和观察。他们有各自的观点,各自的品评,融入各自的思考,也只有真正思考起来,才能得文中的“触发”二字。所谓“触发”,也即是获得新味。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联系,是触发;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这些触发,必然是融入了自己的新的感悟的。然除读书之外,生活处处皆是触发。从蝉声悟到抑扬的韵律,从日影悟到明暗的对照,从雷阵雨感到暴力的难以持久,从雨后的清凉悟到革命的功用,从盆栽的裁剪悟到文字繁简的布置,从影戏的场面悟到叙事文的结构,从照片悟到记事文的法式。如此看来,一味只追求读书的量却是入了迷障的,所谓书呆子也就是从不思索之流,只把文字当文字读,只从文字上去学文字。因此,读书反倒是次要的,对生活的体察、感悟是一种非舍本逐末的努力。强调对生活的体察是由于在如今快节奏的互联网化的社会,每个人需要的思考其实变少了。任何新闻或者娱乐都在致力于最大限度地减少思考,让受众能最轻松最快速地了解到信息。殊不知,这却是大众随意发表一些诛心之论的原因之一。最后讲文章的风格。风格或雄健,或婉约,或幽默,或严谨。但归根到底,作品的源头是生活本身。修辞的源头也是生活本身。学校里科目的划分、生活中项目的划分仅是为了便利的目的。人生却是一个综合体,生活本身会影响到方方面面;方方面面也非孤立,而是会影响到生活整体的。以文为心,以心入文,方能感受整个身心融入的满足感,方能停下来,感悟生命中的气度与厚度。
「文心」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读完这本书,甚是欢喜。读罢《文心》,当真会有颗文心。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而把国文学习好是其间必要的事情。听说自小便先学会,学好国文,便是要在读写上多下功夫。
通过阅读向自己输入知识,阅读同时还要自己思考转化为自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写作再输出自己的理解。阅读、思考和表达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少了一环便不完整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把表达放进这句话里也是一样。就像中学老师讲过的:你会一道题不代表你能讲一道题,你能讲一道题讲明白了,那你对这个题的理解也更深入了。
阅读是生活的一部分,写作也是。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文心」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