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是一个美好的梦。童年是周而复始、绵延不绝的,永恒的母爱将伴随着童年,关注孩子们的成长,这些都将铭刻于我们的心灵深处。然而人总是要长大的,这虽然令人感到遗憾,但人们内心仍然充满希望,“只要孩子们永远天真活泼、快乐无忧。”
彼得·潘读后感 第(1)篇抱着重温童年最爱的两部迪士尼动画(小飞侠、爱丽丝)的心读完了原书,震撼程度却远超我的想象。
众所周知,迪士尼动画为了照顾儿童这一最大的受众群体,电影中是有许多绝对不可以出现的内容的,比如死亡,血腥暴力等画面。因此迪士尼动画才可以永远看起来那么美好纯洁。而原书中对儿童的行为与心理的描写则更符合不那么美好和单纯的现实世界。比如彼得潘会将永无岛上长大了的男孩子处死,这种行为与其说是因为他嗜血(不,这绝不是真的),倒不如说符合儿童那种游戏一切的心理。包括他忘记事情特别快,却也会突然想到一件事情,这些行为就与儿童极其符合。
在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2-6、7岁的儿童的思维特点包括自我中心主义,和无法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看彼得潘的时候感觉他许多行为属于这个阶段的心理发展。
但是抛开教育心理学不说,原书中对虎克船长这一反派角色的塑造也比动画片中一个单薄的反派形象要丰富有趣的多。甚至在有些描述中,虎克船长是有点迷人的角色,比如“常春花一样温柔的蓝眼睛”,对优雅风度的追求,还“并非完全穷凶恶极,他喜爱花草,爱好音乐”等等。如果有位导演有意挖掘一下,虎克船长仿佛也可以变成一位与众不同的悲剧英雄哈哈。
另外印象中迪士尼拍过彼得潘的续集,即以温迪的女儿简为主角,在永无岛上的经历。最后一幕彼得潘护送简回家,他停在窗外,微笑着,与已经是大人的温迪优雅的做了一个屈膝礼。这一幕给我小时候留下很深的印象,却又常常想,做出这种行为的彼得会不会也太过成人了一点?果真原书中的处理更符合彼得的性格,面对长大的温迪,他十分惶恐,甚至比与海盗们决斗,命悬一线时更加害怕和恐惧。对于彼得潘来说,长大这件事情,比死亡甚至更近可怕。
动画片中的彼得潘比起男孩子则更像是一个活泼善良又极度自信的少年,原书中的彼得还是一个十足的男孩子。这些不同之处都给阅读过程增加了很多乐趣,我的脑海里渐渐出现了一个不同于迪士尼动画中的彼得潘。出乎意料的好看的一本书,推荐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