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本书讲述了主人翁五龙摆脱饥饿贫困的人生历程,伴着一个家族三代人的颓败,乡村与都市的纠缠与冲突,随着食欲的满足而又落入性欲的陷阱。五龙为“米”而来,也终于死于回乡火车的米堆上。有评论家称之为“一半是历史,一半是寓言”,又有称之为一部精致的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米雕”。
米 读后感 第(1)篇一本读完后能使人同情一个时代的书
根据南国书香节的一位观众的推荐,我开始接触这本书,这也是我看的第一本苏童老先生的著作,却没想到此书如此般惨烈,让人不忍再看第二遍,也没有勇气去接触苏童的其它作品。
能让我产生这般不忍的,未看此书之前也就只有《活着》这本书了。说到《说着》,我突然感觉此书和《活着》有很多的共同点:福贵一生坎坷,为了活着而活着;五龙追求米,人活着就要吃饭,而吃饭也只是为了活着。两者都是在时代的大背景之下,挣扎着活着,演绎着各自的不幸。
苏童先生在《米》这本书里塑造了很多矛盾的角色:留恋枫杨树村却对世界充满仇恨的五龙、天真善良却淫荡不耻的织云、冷酷却又畏首畏尾的绮云、精打细算却又爱护女儿的冯老板……
矛盾的形象随着紧凑的情节一步步地塑立,让我们对书中的角色的感情也在不断变化。由一开始对五龙的同情到后来的诧异,紧接着是厌恶,最后变成了可怜。而一开始对织云的好奇,到后来的厌恶,接着化成了哀鸣,最后感到可惜。
书中的每一个角色,都体现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也必有可怜之处的意味。五龙的遭遇固然可怜,但他的报复也可恨;织云的淫荡固然可恨,但她的下场也可怜……整本书都透露着这种又恨又怜的情感,让人深陷矛盾的境地,被一股莫名的压抑所笼罩,在这部悲剧中,想恨些什么,想哀怜些什么,最后竟都找不到所恨所怜之人之物。
如果非要找一个情感寄托的载体,我觉得就是这个故事所处的时代吧。
饥荒逃亡、战争年代、鸦片走私、道德沦丧、利己主义、淫秽成风,这时代造就了这悲剧,而这悲剧接露了人性的阴暗面。
如果非要同情,我觉得也是这一时代吧。在我看来,能让读者同情整个时代,就是这一本书最大的魅力!
虽然此书与《活着》有相似之处,但与《活着》相比,《活着》更令人揪心,所以个人看来,给予此书4星好评较为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