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老师,他是学生。二人相差12岁。故事从记忆中的怦然心动开始,到相互折磨结束。仅仅维持了一年。为了终结思念,她试图写下他们的故事。她不得不一次次回忆——他的皮肤、头发和衣服,他的魅力和缺陷,他的沉默与谎言。她在旋涡中找不到出口,挣扎在回忆和忘却之中。旧日时光潮涌往复,她能做到真正的终结吗?或者,她想要忘却的,只是自己重新编织的虚构和想象?
故事的终结读后感 第(1)篇最开始打算看这本小说,是在新华书店闲逛的时候,被封底上一句话吸引了:“那时所有的光亮都被黑暗包围着,他来了,穿过的黑暗和阴影远多于光明。”
之前有一句火了很久的话,“天暗下来,你就是光”,但是“他来了,穿过的黑暗和阴影远多于光明”,或许才是真相,毕竟光的到达也是需要时间的,也要先穿透浩渺无垠的黑暗与虚空。
后来在阅读过程中,被与年下男的师生恋 12岁年龄差的设定吸引。先让我想到《像风一样疯》,同样是年龄差距大的恋情,同样是年下男,还让我想起YX,在师生恋层面。后来发现并不一样,他们没有姓名,没有详细经过,没有那种疯狂浓烈的感情,也没有消退的过程,就是纯粹地处理对感情结束原因的探究。碎片式的叙述,一度让我想起意识流,但很明显也不是。
我无意探讨这部小说在文法、结构、体裁上的东西,译者后记说得很好。我最终获取到最深刻的信息和印象是,其实小说要寻求的不过是恋情的终结,可是没有找到具体为什么,看起来有很多原因,但每一个都不那么严重到足以导致分手,可是最后就是分手了,一切无疾而终不了了之。
其实他们的相处,与其他恋人别无二致。恋人有很多种,他们是若即若离那一类,主要是女人,自始至终,都处于游离状态,并没有很投入。脑子是脑子,心是心,它们分开来感受和判断,想要恋爱但拒绝放弃自我和自由,无可无不可。但就在失去他以后,痛苦是那么强烈,以一种莫名的原因开始滋生、增长,最后转化为行动——在脑海里刻画他的形象,细节越来越清晰,最后他的形象无处不在;开车搜寻他的身影,直到最后一个有可能的地址。这种游离也充斥在文本中,“我”旁观着“我”。
这很像水瓶座,处于恋情中时,充满对失去自由和自我的害怕与不舍,失去恋情后才充满对他和恋情的依恋与不舍,“分开以后最爱你”。
而很多描述“失去后”的心境,用来描述暗恋与单恋也很合适,它们都是一种“失与无”的状态,无论是失去还是从未得到。其实在我看来,这部小说在心理描写上的精准与精彩,远大过文本与技法本身,是最值得一看的地方。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