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作者在写作该书时,有感于当时时局动乱,人心不古,于是从十五个方面着手,将自己在美学乃至人生经验方面的研究心得介绍给青年朋友,让他们逐步培养起美感的经验和态度,进而推广到人生世相方面,使之成为脱离世俗、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
谈美 读后感 第(1)篇1.人格的美是完美生活的核心
这种艺术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作“人格”。
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大而进退取与,小而声音笑貌,都没有一件和全人格相冲突。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是陶渊明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如果他错过这一个小节,便失其为陶渊明。下狱不肯脱逃,临刑时还叮咛嘱咐还邻人一只鸡的债,是苏格拉底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否则他便失其为苏格拉底。
2.有情趣就有了活力
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一种是情趣干枯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儿争温饱。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艺术的生活就是有“源头活水”的生活。俗人迷于名利,与世浮沉,心里没有“天光云影”,就因为没有源头活水。他们的大病是生命的干枯。“伪君子”则于这种“俗人”的资格之上,又加上“沐猴而冠”的伎俩。他们的特点不仅见于道德上的虚伪,一言一笑、一举一动,都叫人起不美之感。
3.有善良还要有锋芒
一般的善虽只有外在的价值,而“至高的善”则有内在的价值。这所谓“至高的善”究竟是什么呢?柏拉图和亚理士多德本来是一走理想主义的极端,一走经验主义的极端,但是对于这个问题,意见却一致。他们都以为“至高的善”在“无所为而为的玩索”。这个先生给出的解释不够硬朗,这也就是现代人最缺失的对善良的态度。但要让你的生活真正是个艺术品,这个问题每个人都需要交答卷的,不然你终究不会是活了一次。
无所为而为的玩索,是不是东方哲学里的无为的精髓,我没有资格断言。但今天得了别人的一句话放在这,补人生的困惑也许可以:
这个世界并不完美,
但是你绝对可以让它明亮一点。
生而为人,我劝你善良,
但是生来善良,请你务必保留锋芒,
对坏人好,就是对好人坏。
当你的人格清风明月,当你的情趣脱离低俗和媚俗后,你的善良才会浮出水面,真、善、美才懂一点点。你才有资格去扣下面的话:
俗语说得好:“唯大英雄能本色。”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