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中西方哲学史(套装共2册) 读后感

中西方哲学史(套装共2册)

作者:冯友兰 布鲁克·诺埃尔·穆尔 肯尼思·布鲁德

本套装包括《中国哲学简史》+《思想的力量》:《中国哲学简史》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于1948年出版。此书一出,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最佳入门书,五十多年来,一直是世界许多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思想的力量》《思想的力量(第9版)》是迄今为止覆盖面最全的哲学史读本,内容包罗万象,纵览了西方从古至今的所有哲学理论流派。作者着重展现了哲学思想如何影响人们的现实生活,考察了哲学思想与人类历史、日常生活的互动关系。本书作为美国大学经典哲学教材,至今已出到第9版,广受各类读者欢迎。

中西方哲学史(套装共2册)在线阅读地址

中西方哲学史(套装共2册) 读后感 第(1)篇

前半部分关于中国哲学的讨论暂时告一段落,虽然是简史,但是却是精辟而扼要的总结。先从总体上讨论中国哲学思想的特点以及与西方宗教哲学的区别,很是高屋建瓴,有利于对整个中国文化思想的把握。中间根据历史的发展依次概述各个思想流派的核心关注点以及他们的发展和演变,最后再展望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可能对未来哲学发展的贡献之处。
正如冯友兰所讲,哲学并不能有助于我们对于现世知识的增长,但却致力于提高我们的心智,激发对人生的思考,进而上升到对社会,对世界,对宇宙,对万物本源的思考。这正是中国哲学思想的一大特点。中国哲学所强调的“成圣”由于没有和宗教意义的神紧密的结合导致了这些思想自古以来就立足于现世而追求超越现世的形而上的体验。
最先开始本体讨论的是道家,他们和佛学思想相似都运用了所谓的“负的方法”来说明“道”不是什么,区别于西方哲学开始于“正的方法”来说明“本体”是什么。也正是道家思想的这个特点给中国文学与艺术的创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与源源不断的灵感。而初期的儒家主要关注社会政治哲学,从而在对本体对心性的讨论上一直不够积极,直到后来佛学的传入与道家思想的影响下,由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开启了对心性的形而上的讨论而产生了所谓的新儒家。
最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便可总结为对人生四种境界的追求。从无意识的,未认识到事物意义的自然境界开始,经过利己的功利境界和认识到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的道德境界,而归于超越道德的天地境界也就是“成圣”的境界。
由于中西哲学思考方法的互补,未来的哲学思想发展必会融合两者的优势之处。还是那句话,哲学不能帮助我们增长物理世界的知识,却有助于我们的心智发展,让人意识到人生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中西方哲学史(套装共2册) 读后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