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科举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修订版)读后感

科举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修订版)

作者:关晓红

科举停废是近代社会最重要的变动之一,作者在充分挖掘史料特别是使用大量媒体史料的基础上,将科举停废与晚清整个社会变革联系起来考察,细细探究,纠正了过去认识的一些偏差误解,使读者对科举停废与近代社会关系的认识更加清晰,研究证实制度变动并非孤立,必须将立停科举的过程,与清末民初社会的整体变动联系考察,才能正本清源。

科举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修订版)在线阅读地址

科举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修订版)读后感 第(1)篇

作者用心颇深,读来不但对当时历史之情况有了解,对当下之现实亦有感触。

节录一段思考如下,诸君若有意见,麻烦少议论多做事。

如果中西学并举,在晚清时或许会有一个惯性使“人心之学”衰退的热情减慢。但是随着时间线的延伸,政局用人思路偏向“干才”必然导致向心力的偏移。此外,正值中弱西强之时,个人本身更习惯接受易于理解和逻辑性强的知识,这点对于“经学”一样会造成冲击。

再把眼光拉回书中,作者提到科举废止之后,有旧学根底依然很吃香,很大程度上原因在于做人更得体。那么,反观我们当下,从高考到研究生入学,政治都作为很重要的一门应考学科。这点似乎解决了作者在书中提到的社会价值紊乱的情况,但实际上经学更多侧重于做人之道,有一套成型成熟的三观去塑造个人。而我们当下的政治考试却很难做到,理论与现实的较大脱节也让我们大多数人极度厌倦政治考试。试问有几人会用毛中特和马原的思维方式去分析我们为何生活?如何面对生活?怎样生活呢?

当然,马恩理论本身是有很多可取之处。可是以此为“国教”真的足够了么?

那么综上,我们当下一直讨论的社会浮躁情绪和社会问题,“人心之学”的缺失就是一个很严重的构成因素。我想,踏实的从教育中想办法夯实这一基础远比不停地开会讨论“国民性”重要。

西方有个很好的补充就是宗教,蔡元培先生大声疾呼“以美育代替宗教”。可是在“成绩第一”理念以及随之而造成的知识标准化规范化的情况下,美育比德育更容易被忽略。

所以马云的话会成为圣经,商业巨子们看过的书,说过的话会让大家趋之若鹜。似乎成功就是从A到B,我们复制了他们看过的书、说过的话,我们也可以如何如何。

那试问我民族之自强、思辨、求真之精神应在何处?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科举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修订版)读后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