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路途,多少年来就这样地践踏出来了,人人都循着这路途走,你说它是蔷薇之路也好,你说它是荆棘之路也好,反正你得乖乖地把它走完。人生不过如此。《人生不过如此》一书,是梁实秋人生经历和人生感悟的作品集。梁实秋先生从童年、少年、青年、壮年,到晚年,他从北京到西南,再到台湾,辗转;去过欧洲和美国,跋涉。体验过酸甜苦辣百味人生,耳闻目睹身经世态万象。这是梁实秋先生人生中或大或小或深或浅的履迹,也是这有常无常、有涯无涯人生际遇变迁。看梁实秋的人生,体会“享受人生而不沉湎,看透人生而不消极”的人生美学,愿我们大家也能够不计较真与伪,得与失,贵与贱,富与贫,好好地快乐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
人生不过如此 读后感 第(1)篇从可读性的角度来说,书分多种。
有的书乏味无趣,翻几页,就没有继续阅读的欲望,连用来打发时间都不高兴;
有的书用来消磨时间倒是正好,当你无聊时,随手翻一下,还挺高兴;
也有的书呢,打开之后,就没办法再合上,因为迫不及待地想读下去。
而我今天谈到的,就属于停不下来的那种。
梁实秋的散文集《人生本该从容》,算不上小说,却很少有人能在翻阅几页之后,而不再看下去的。
书中有两句话,深得我心,于是大师兄成了梁实秋的迷弟。
其一:“作为一个中国人,经书不可不读,我年过三十才知道读书自修的重要”
对于读书,大师兄也是后知后觉。荒废书籍久矣,年过三十才重新拾起阅读,并试着持之以恒。
其二:“人在成年之后,开始面对着糊口问题,不但糊自己的口,还要糊附属人员的口。如果脸皮欠厚心地欠薄,再加上祖上是‘忠厚传家诗书继世’的话,他这一生就休想能离开穷的掌握,人的一生,就是和穷挣扎的历史。”
梁实秋关于穷的体悟,简直触及灵魂。
其实真要说起来,梁实秋小时候家境还算是殷实的。起码能算得上是北平的中等人家吧。我想大概是他去了台湾之后,日子相较从前过得清淡,荷包也不复从前厚实了,才有了这份感触吧?
大师兄也穷,关于人穷,究竟是如何一个凄惨,也是有话语权的。
所以梁实秋的这段话,没有一句是我不赞同的。而且我深以为此观点放之四海而皆准。即便是跨越时代,空间,也依然成立。
“人的一生,就是和穷挣扎的历史。”有人要抬杠了,人家富二代呢?
是的,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二代,官二代,他们看似不用和穷挣扎了。
但是,那也只不过是他的祖辈,代替他们和贫穷挣扎过,较劲过。谁叫你家祖辈欠跟穷较劲呢?
而且,到了他们这一代,也依然还得继续跟穷较劲,不较劲,如何保持富足的状态呢?不信你看思聪,抡圆了折腾呢。
我们跟穷挣扎较劲的过程,就好像拔河。
富二代跟穷拔河,只需要稍微用力,即可保持赢面。
而穷人,就没那么容易了。有时候脊背朝天,费劲巴拉一辈子,却依然输个体无完肤。
正如梁实秋说的“他这一生就休想能离开穷的掌握”。
我们有多少人,耗尽一生都摘不掉“贫困户”的帽子?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人生不过如此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