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艺术、两性婚姻、教育到政治、经济以及国际关系……,许烺光以深厚精湛的人类学功底,在社会文化生活的最重要的构成中寻找和确定美国人与中国人思想和情感的特征。他用环环相扣的推衍和阐释,将美国人与中国人本质上的文化心理区别——以个人主义为中心与以情境主义为中心,推演至个体的社会心理及社会整体的价值取向,并进而探讨它们在受到内部及外在的挑战时将发生怎样的改变。本书自问世之后,即在海外被奉为研究美国人与中国人民族性格的经典之作,尼克松总统的幕僚将其列为访华前必须阅读的三大参考书之一。
美国人与中国人 读后感 第(1)篇这是一本解读国民性格的书籍,从家庭,宗教,政治,生活,经济,艺术等方面系统对比了美国人与中国人的特点。作者基本的论点是,中国人将人际关系视为生活之核心,从而造就了相互依赖的生活方式;美国人则试图从中逃脱,于是孤立的个体为了保护自己而产生控制物质世界的欲望。
该书首版成于1953年,最终修订版成于1981年,书中的中国人,更多的是这个阶段之前的中国,虽有时代限制,但不影响作者整体立论的价值。从作者的论述中也能深刻感受到改革开放40年给中国的社会带来深层次的变革。
作者的解读可以部分回答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疑惑。
1.中国人宗教信仰。
在中国人眼中,神的世界与人的世界没有太大差别,皆由层级化的官僚统治底层大众。中国的神可以被归入三大领域:负责审判亡灵的地狱、西方极乐和天庭。人与神的关系同样是世俗君主与臣民的关系的一种反映。如同对待官府一样,中国人既敬畏神灵,又始终与之保持距离——二者既未浑然融为一体,也不存在情感上的依赖。中国人每天定时在神龛前拜神,在起身离开的那一刻,神便被他抛在脑后。普通人不直接与神对话,风水先生,占卜师承担了中间人的角色。
2.20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为什么错过了大规模工业革命。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相互依赖的生活方式抑制了中国人探索未知世界和尝试新事物的冒险精神,现象是中国巨富很少扩大企业规模或投资全新领域,而是炫富或购买土地;二是未采用长子继承制,遗产会随着后代的人数增加削弱了资本积累。
3.中国为什么能够长期政治和平。
中国的朝代变迁实质是各种势力之间的争夺,而非意识形态的争夺。由于不涉及社会结构的再调整,在一方获胜之后中国社会通常会迅速恢复平静。
4.中国的手工艺品和绘画对世界影响深远,音乐却发展缓慢。
手工艺和绘画是视觉的、静止的;音乐则是听觉的、虚幻的。视觉感受通常比听觉刺激更持久。中国人由于采取以情境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再加上一向忽视内心与情感,很难将稍纵即逝的听觉感受推至更深的层次。只有熟悉的事物和直接的感官体验才能打动中国人。
中国音乐总是离不开人的活动——舞台、说书人和戏曲演唱,人的因素在中国人的意识里早已先入为主,并进一步导致了传统对音乐的限制。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美国人与中国人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