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第2版)》分12章,立家庭教育原则101条。前两章述儿童心理及普通教导法,为提纲挈领之讨论;后10章都是拿具体的事实来解释各项建议之涵义。在这书里,小孩子从醒到睡,从笑到哭,从吃到撒,从健康到生病,从待人到接物的种种问题,都得了很充分的讨论。这些讨论对于负家庭教育责任的,都有很具体的指导。
家庭教育(第二版) 读后感 第(1)篇父母打小孩真的过时了吗?
《家庭教育》是陈鹤琴先生对自己孩子多年观察的结晶,第一手育儿、教育实践资料,代表了那个时代“救救孩子”“我们怎样做父母”等呼声,致力于国家未来的希望——儿童的教育。那个时代的学问家都是实践家,文学家、政论家、金融学家、科学家……全都没有纸上谈兵的,都是直接投身变革家国的实践大潮。其中陶行知、陈鹤琴等一波教育家也是毁家纾难,教育救国、教育兴国的呕心力行者。
陈鹤琴是一位非常热爱儿童的儿童教育家,但书中却多次提到他打孩子,引起我的兴趣。
现在有人认为文明的父母是无论如何不打小孩的,父母打小孩是自己情绪管理的失败,是很丢人的事情。且不论是否真的有父母能够做到一次都不打自己的孩子打。其实,打小孩未必一定错,得看实际情况。首先,不能“真打”,不能有损孩子的健康。其次,要打得有理有据,出于教育孩子的一贯原则;绝不能是倚仗成人身体优势恶意报复孩子的“不乖”、随机发泄、无端拿孩子撒火出气等。
“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打是亲,骂是爱”等“民间智慧”广为流传,且往往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一直是中国“严父”家庭教育传统的圭臬。有研究说许多历史上有所成就的人是由寡母养育,比如现代名家胡适、蒋介石、陶行知、陈鹤琴、鲁迅…寡母与孩子相依为命,当然应该慈爱异常,然寡母却似乎有意一身饰两角,既做慈母亦充当严父。印象最深的是胡适的母亲,孩子当天若犯了错,当时并不追究,第二天一大早拿着小枝条到孩子床边,先一一详说昨日所犯错误,然后量错施打,这种“打法”对胡适影响很大。
陈鹤琴也有个严父,这位父亲没甚成就,处于小康之家败落之交,大概如鲁迅父亲境遇,祖业眼看在自己手里守不住了,且自己身体、才华无一样。而且陈鹤琴父亲残疾,似乎应比鲁迅的病父亲更甚。这样沉郁心境的父亲,对孩子尤其严厉。每次父亲要对孩子们施打时,母亲稍有劝护是会一起挨拐杖的。陈鹤琴说,因为父亲过严,所以他反之,很爱孩子。陈鹤琴的儿子也说他很慈爱,是脾气最好的老师,然而他仍是打孩子的。
不能因为陈鹤琴是大教育家,他打孩子,我们就迷信打孩子的对的。但是根据儿童心理学,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他律”阶段,确实需要外部的干预帮助他们适应社会的规则,顺利过渡到“自律”阶段。但是切记前面的“施打”前提,万不可滥打!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家庭教育(第二版)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