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普拉斯书信集 读后感

普拉斯书信集

作者:西尔维娅·普拉斯

本书所译书信,主要源自1975年出版的《普拉斯家书》。在普拉斯的书信中,一方面读者会看到满篇孝顺淑女对母亲的赞美,发表作品和作品获奖的佳讯连连;另一方面,普拉斯的心理非常脆弱,时刻在走钢丝,内心压力像高压锅一样逐年累积,直至最后总爆发。通过阅读本书,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普拉斯的具体情感和生活,对进一步理解其诗歌和小说,都会有所助益。

普拉斯书信集在线阅读地址

普拉斯书信集 读后感 第(1)篇

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信集。
普拉斯与母亲的通信,让我想起另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奈保尔与其父亲的通信,共同点都是写作。
译者似乎对普拉斯存有偏见,从前言及译注可以强烈的感觉到这一点。他认为普与母亲的关系扭曲,母亲对普充满控制欲。但读完通篇,尽管没有母亲一方的信做对照,却完全没有任何“扭曲”的感觉。西维在给母亲的信中,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包括感情经历都告之母亲,两个人像朋友一样交流。如若她心怀介蒂,何能如此。母亲不仅帮她留意文学竞赛活动,还帮她投递稿件,校订样稿,在她经济陷入困境时,寄去支票援助。普买房时,母亲以借贷名义给了她一千4百多美元(借钱不用给赠予税)......
看到最后,我相信普对母亲肯定是报喜不报忧的,但天下哪个孝顺懂事的孩子不是如此?这能说明两个人关系不好?
普的父母在她八岁时病逝,母亲一个人拉扯姐弟两个人长大,把两个孩子培养成史密斯学院与哈佛大学的优等生。母亲本身是波斯顿大学的进师,后来又晋升为副教授。普体恤她的辛苦,与弟弟说的那段话,怎么就成了两人隔应的证据了?
另外,译者极力喧染普拉斯的性格以及她自杀的经历,仿佛试图将一切悲剧引向她自身。将她的性格形容为“水银般善变”。其中一个例子就是辞去史密斯学院公职一事。但我觉得这恰恰是普拉斯将写作放在首位的例证。普拉斯八岁成名,在大学期间,对写作野心勃勃,也小有成就。但与特德结婚后,她甘心为人妇,不介意特德先于自己出版诗集。她之所以选择教书工作,也是出于家庭经济考虑,让初到美国的特德可以慢慢找工作,专心写作。但教书之后,她发现自己完全没有时间写作,在有退路的时候,才选择辞职,回归写作生活。普不是怕辛苦的人,她拥有高学历,完全可以找到待遇丰厚的全职教职,但为了能专心写作,她宁愿学速记去打零工,可见,她将写作视为不可或缺。即便后来生儿育女,生活艰难,她也从没有放弃书写。因此拿辞职来说事是有失公允的。
伟大的诗人,生性敏感,这是不争的事实。假若普在纽约期间果真遭遇性侵犯,那她第一次自杀的原因确实有迹可寻。可惜,她的全部作品、日记等全部落入特德之手,这是她人生最大的遗憾。很多真相都无法揭露,人们可以凭自身喜好来揣测她。
或许就是第一次自杀,促使她出走异国他乡,进而结识了特德休斯。那是特德的主阵地,因此他成长迅速。而外乡人普拉斯却迟迟无法被英伦文学圈接纳。假若她在自己的国家,相信光芒绝不亚于特德。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普拉斯书信集 读后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