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伤痛,没有歇斯底里,只是平静表层下深不见底的沟壑,但你永远不知何时会纵身跳下。尼克又在讲他的童年,讲他如何被父亲虐待,讲他被殴打后躲到牧场,然后他的荷兰老师给他做牛乳布丁。讲得声泪俱下,痛苦极了。但这不是他的故事,而是我的。他总是这样,把别人的故事当成自己的,也把别人的痛苦变成自己的。自从发现了这个秘密,我便将过往生活一点一点全都告诉了尼克,包括我怎样杀死我的父亲。
碎成十二片的心 读后感 第(1)篇意识流短篇小说既极其难写,又极其难读,再加上翻译造成的隔阂,外国作家的意识流小说就更难懂了。当然,不排除是因为我还是个末流的读者,所以才老是读得似懂非懂。
这本书的封面由很好看的蓝白色块拼凑而成,内容是十篇精彩的短篇小说,书名则选择了其中一篇《碎成十二片的心》,这也许是象征着人性之中不断矛盾、对抗的多重性吧。
但对于我而言,短篇小说《罗马》实际上更恰当地代表了我对这本书主题式的感受——疏离与隔阂——人和人隔着罗马城在对话。
《黑色伏加特》驼背的“我”羞于作出爱的承诺,即使知道生活远非全部的真实,肉瘤已然是“我”与人群间的枷锁。
《突如其来的光》丢失行李,流落异地的爱丽丝无法融入亚历克斯等人的圈子,她无法对他们的伤害感同身受,则自然视他们的逃亡为对家国的抛弃。
《维也纳》和《枕边私语》中的出轨者也不明白自己突然迷恋的是什么,既无法抓住迷恋上的人,又无法面对自己的另一半。
对我来说,这本书就是诸如此类的故事——讲着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即互不理解。
就像《电话响了》里写的“我凝视着你的眼睛,却无法看透你的内心。你已经换了锁,我老旧的钥匙无法打开。”说实话,我最后也没读懂这个故事说的到底是亡者,还是背叛者,可能对活在原地的人来说,这二者没有区别吧。
造物主在心灵的独特性上平等地创造了人类,以为人类从此能卓越于万物,理解彼此而共存相爱,然而人类却选择了另一条道路——以个体的心灵去体验生活,并且拒绝理解他人与分享自己。这是悲哀,更好的生活需要“孤儿们”选择勇敢地连接。
在此,仅以全书我最喜欢的一段话结束我懵懵懂懂的感受,“我们每个人都在呼吸着那些形成于恒星中的原子微粒。微粒中有着我们生命的细小碎片,它们的生命也存在于我们的身体里。”
我们应尊重、推崇个体在世界的体验,但不能拒绝、忘记生活来自个体之间差异的交流与理解这件事。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碎成十二片的心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