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先生最经典的作品,也是仅有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特的讽刺经典,被誉为“新儒林外史”,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直横贯常销、畅销小说之首。小说塑造了抗战初期以方鸿渐为主的一类知识分子群像,记叙了他们所面临的教育、婚姻和事业困境。虽然有具体的历史背景,但这部小说揭示的人群的弱点,在今天依然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著名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先生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认为,“《围城》比任何中国古典讽刺小说优秀”,称之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写得最有趣、最细腻的小说,或许是最伟大的小说。”
围城 读后感 第(1)篇读完合书回味起来,围城一书实则讲述了方鸿渐的三段旅行——
第一段,留学回国和在点金银行做事期间。回忆了他的求学之路,感情之事。看得出方先生是一个虽略有才学并无大志,爱慕虚荣,也经不起多少诱惑的人。和苏唐二人的感情纠葛更是显示出他性格软弱,全无担当,和稀泥,以至于因此还和周家闹掰,人情世故全无力应对,情商感人。
第二段,一行五人去湖南的旅程和在三闾大学做事期间。这段旅程五人可谓狼狈不堪,各种曲折困苦,为钱所困,举步维艰的时刻,没有一次是方鸿渐化解的。以至于行程结束之时赵辛楣直言:你这个人不坏,但全无用处。在三闾大学做事也是一样,一是职位尴尬,二是所授课程尴尬,三是派系尴尬。赵辛楣离开之后,更是全无能力招架,所幸被孙柔嘉看上,回来时带了媳妇,也算有所交代。否则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徒虚长一岁光景。
第三段,启程回上海后和在报社做事期间。关于“围城”真正精彩的部分在这一段。对比方孙二人一年前从上海来的旅程中生疏客气的相处和此时订婚之后一起回上海的情景,全然不同。刚一启程就因为高松年的来信起了争执,在香港时又因为要不要马上结婚大吵一架,回上海之后更是因为两家人的不断掺和,战火升级到互相攻击。
钱老对吵架的本质也是洞悉深悟,专捡狠话,越难听越要说。而方先生除了处理不好家事,工作也依然毫无起色,终于又一次失业,两人积怨彻底爆发。
方鸿渐从始至终,贯彻三个字:不得志。
学业荒废,留学没有学位。
感情荒废,和苏小姐不懂拒绝,和唐小姐不敢追求,和孙小姐迫不得已。
事业更是全无,一开始靠挂名岳父,机缘巧合因为赵辛楣去了三闾大学,两个人从假想情敌成了好朋友,又靠着赵回上海报社做事,最后还是要去重庆投奔赵。也难为孙柔嘉讽刺他没有本事,全靠朋友。所言确是事实。
如杨绛先生所言方孙二人都是我们身边极普通的人,他们的生活也就是我们自己正在经历和度过的日常。
围城里的人,是他,是你,也是我。不自知罢了。又或许,知道了,也无法可解,装不知罢了。知或不知,谁又能脱得出身?
于围城之中日渐熟稔,甘苦皆是修炼。
一生,不过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