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交际圈风光无限的老七已步入中年,在亲密好友重病离世之后,还是坚持在台北闹区独自守着“美乐地”酒吧。曾经被一个大学生伤得很深的他,对于追求了大半生的爱情,仍然怀着哀怨的心情。小锺在高中时被同学姚诱惑,却也让他初次尝到情欲的滋味。大学时期他和姚再次相遇,姚的身边多了好同学阿崇,学姐Angela,四人之间的感情复杂暧昧,似假还真。在便利店打工的阿龙,默默守护女友小闵,打算存够钱之后,小两口一起开一间进口服饰店。他一直怀揣着一个令他困惑羞耻的秘密不愿正视,直到有一天他发现对面酒吧的老板倒卧在店内……
断代 读后感 第(1)篇《断代》郭强生
同性恋的最终结局
“有的人决定出柜,有的人决定不出柜;有人不出柜也平稳的过完大半生,有人出柜后却伤痕累累。无法面对被指指点点宁愿娶妻生子的人不少。宁愿一次又一次爱得赴汤蹈火也无法忍受行只影单的人更多。所有的决定,到头来并非真正选择了哪一种幸福,而更像是,选择受哪一种苦、、、、、、”
看郭强生的《断代》之前看过白先勇的《孽子》,这两本书都是讲台湾同性恋的故事。两位作家都描写到了同性恋者心中那种无可逃避的罪恶感,但是白先勇的《孽子》更多的是写孽子们的出走与回归,而郭书中更多描绘的是同性恋者的心中更深参次的孤独与悲哀。郭书中的字里行间不断传出的都是两个字“孤独”。不管是一直为爱赴汤蹈火不管不顾勇往直前的人,还是因为种种原由改变初衷拥有正常家庭的人,最终都逃脱不过孤独这两个字。就像鬼魅一样,他们寻寻觅觅,无所归依。
这样我就不禁思索这一些问题:一:为什么他们奋不顾身,不惜背叛父母和家庭所争取来的来的生活,最终人到中年之后还是一种一无所有、老无所依、无家可归的生活状态?二:这种结果真的是社会压力造成的吗?三:还是说这种同性关系本身就不具有保障性和稳定性?不管是在同志运动的初期还是在现今社会逐渐出现的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社会环境下,同性恋者老无所依这一最终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就像书中老七Andy讲到的“难道七老八十了,还要找个养老院,然后假装自己是被子女弃养的独居老人,去和养老院的老太婆们搞联谊不成?”也许这就是郭书中讲到的“爱”的真相。同志圈的“爱”往往以肉欲和青春作为筹码,哪里有什么真爱可言。当真相到来的时刻往往是不堪,甚至是死亡。所以正是因为这样,这样的“爱情”才是多么的脆弱不堪,那些铤而走险、赴汤蹈火的人们,不更是见证了这种“爱情”的不堪一击。
最后,同志的结局还都是终身伴侣不可求的而且必须孤独的面对早已逝去的青春,贫病老残的终极宿命,或着怎样的人生选择都是如鬼魅一般守着那记忆痴嗔贪怨的存活下去、、、、、
(以上所有观点和看法都是一点自己的思考,并没有抨击同性恋的想法,所以请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