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北端、可以俯瞰鄂霍次克海的悬崖上,有座造型奇特的建筑“流冰馆”,因为其怪异的斜倾结构,被当地人称为“斜屋”。一个飘雪的平安夜,馆主滨本幸三郎在派对上出了一道谜题,只要谁先解开花坛中神秘图腾的意义,就有资格可以与幸三郎的女儿英子结婚,并继承庞大的遗产!没想到,连续两天夜里,馆内竟接连发生了密室案件!名死者被人用利刃刺入心脏毙命,宛如“跳舞”般复杂扭曲的尸体旁,还留下了以血画成的“死亡讯息”!第二名死者则在重重反锁的室内,被人从背后袭击!然而,所有的人却都具备完整的不在场证明,更诡异的是,名死者遇害后,竟然有人在腾空的三楼窗外,看见幸三郎所搜集的人偶“葛雷姆”!
斜屋犯罪读后感 第(1)篇我一直觉得这本书很有趣,而且并未进入人物扁平化的套路。虽然御手洗很晚出场,但他出场前那几位刑警都非常有趣——正常人常识范围内的有趣。牛越啊中村啊,都是老熟人了,看着很亲切,也很符合他们的一贯形象。等到御手洗一来,直接进入常识范围之外的有趣,变成搞笑了。所以说啊,这本书尽管一再描写那荒凉的环境,飘荡的鬼魂,诡异的尸体,但着实是一本轻松可爱的书。
我很在意的是这本书里凶手的动机。很意外地,我觉得这个动机非常之合理。这在我看过的日系本格里算相当少见了。可能有人持和我完全相反的观点,认为这是最不合理的动机。(有那个功夫不早就……)
嗯,怎么说呢,我始终觉得动机和手段是要搭配在一起看的。你会为了杀一个人而盖一栋房子吗?会的,如果我真的非常恨他——错了,如果你真的非常恨他,你会直接拿把刀捅了他。或者,你会处心积虑地接近他,研究他,找出最能让他感到痛苦的方式,然后漂亮地击溃他,比如基督山伯爵。但是你不会盖一栋房子,造一个花园,堆满你的收藏,很多年后,把那个人叫来,让他不明不白地,睡着觉就死了。
所以说,你会为了杀一个人而盖一栋房子吗?会的,如果我下定了决心要杀他,但我并不是那么恨他,甚至说我并不是那么认识他。所以,目的退场,手段登台,这一栋房子才是我想要的东西。因为在设计,建造,亲手钉下螺丝钉,亲手测量墙壁,亲眼看着它一点一点成型的过程中,你确实把它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游戏。沉迷于一个游戏,一直努力把它打通关,通关的奖品是一具尸体,但是你并不是为了他而这样沉迷的。
小说把这一点说得相当明白。正因为财富日增以后的空虚,才让凶手重拾那个其实不一定真的要去履行的诺言。
他不是要杀人,他是想找一点生活乐趣。他对被害人没有爱和恨的感情,所以才能童心大发地组装着毫无必要的大杀器,就好比某些geek兴致盎然地入侵一大堆网络连接好几个卫星来关掉自己桌上的一盏灯。
对目标的执着越淡,在路上流连的时光越长。
因为有这样的人类,这样遵循各自独有的复杂逻辑和单纯乐趣的人类,世界就不会变成御手洗口中的“警察可以通过自动贩卖机买犯人,而犯人也在用自动贩卖机买尸体”了。
何况,那个交换目标的设定,依稀带着在武侠小说里倍感亲切的,古老的侠义和浪漫。这是我熟悉的岛田。
题外话,那个花坛,我小学时候就玩过相似的东西呢,道具是金属的钢笔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