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后半叶是历史上的多事之秋,美国更是旋涡的中心,热点事件、政经黑幕频出。《华盛顿邮报》逆势崛起。1971年,著名的“五角大楼文件”泄露,该文件详尽客观地记录了二战以后美国政府对越政策的种种秘密,从根本上动摇了越战的合法性。在政府的压力下,全美各大媒体噤若寒蝉,唯有《华盛顿邮报》将真相彻底公开,为此不惜与国防部授意下的司法部对簿公堂,直至在美国最高法院大获全胜。此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越战的结局。带领《华盛顿邮报》写下新闻史上登峰造极一笔的人,正是本书的作者凯瑟琳·格雷厄姆。这本回忆录,从媒体人的角度几乎重现了美国近代史;从私人的角度,又给历史补充鲜活的细节和动人的情感。
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凯瑟琳·格雷厄姆自传读后感 第(1)篇有些人、事儿,会让我们心生嫉妒,有仰望却也有不服;但有些人、事儿,会让我们心起钦慕,像是灵魂深处被震撼到,是一种心甘情愿的臣服。
读凯瑟琳的文字,便受到了震撼,方方面面。
都说从一个人的文字,可以了解一个人。我从她的文字里感受到最多的便是优雅——怀揣着足可以张扬的资本却低调内敛的优雅着。
文章开始,提到居里夫人、爱因斯坦、Tatanic……就如同我们日常见面互问“吃饭了吗?”一般随意与自然。
后来遇到人生伴侣菲尔·格雷厄姆。菲尔是极其优秀的,这不容置疑,但凯瑟琳并不差,但这段婚姻关系的初期,更多的是凯瑟琳去配合菲尔,是一种无意识地服从,还是她所选择的一种适合于两人相互融合的方式?或者是起于后者,前者是整个过程中所附带的由各种因素所促生的不好的方面。后期,菲尔的抑郁狂躁、婚外情、闹离婚以及最终的自杀,使凯瑟琳的形象更加有棱角。她也有悲痛欲绝,她也有失去理智,但她终究振作起来。“孤身一人时,不论在什么年龄,身处什么样的环境,你都必须重塑生命。”这是凯瑟琳告诉自己的。
她是坚韧不拔的。“水门事件”的报道过程以及后来的罢工处理,是坚持还是放弃?每一次,放弃似乎都更容易一些,似乎都是当时最佳的处理方式。但她选择了坚持,从长远看,没有比这更好的结果了。但坚持时的不易与艰辛,没有人能感同身受。除腐肉生新肌,最终的结果是值得的。
一个好的领导者,必然是一个好的伯乐。一个人可以很优秀,但如果想走得更远更踏实,那就需要更多的人,因为人无完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需要彼此的配合。凯瑟琳一直在说自己不如父亲和菲尔那般善于识人,但她很努力,其实也并不差,否则沃伦·巴菲特也不会《邮报》有那么坚定的信任。
凯瑟琳在文中有提到,觉得生活不是很公平,她在努力做到最好,但总有一部分人将其描述的无比恶毒。但她也不纠结于此,正如她说到的,虽不公,但就是如此。或许这就是所谓的“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吧。
凯瑟琳是一个终身的学习者,从工作中学习,向父母学习,向菲尔学习,向身边人学习,这也更加促进了她的优秀,一种动态的优秀。
后来她有提到关于朋友的选择,友谊的形成。她没有将权利之交和自己的生活隔离开,她觉得权利之交也是可以变成好友的。确实如此,无论相识起于何因,若有默契,便可惺惺相惜。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凯瑟琳·格雷厄姆自传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