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城保卫战》是星光系列丛书之中的一本。钓鱼城保卫战,以孤城抗击蒙古进攻三十余年,甚至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军队也未能越雷池半步后,终止抵抗后也不降旗、不收兵器、不改县志。用实力让敌人放下屠刀,被欧洲人惊叹为“上帝折鞭之地”。因为其历史意义和传奇性,我们单独予以讲述。
钓鱼城保卫战 读后感 第(1)篇釣魚城保衛戰
作者:黃如一
四川大學工學博士,著有《鐵血強宋》、《煮酒話太宗》、《冰火大明》、《解碼西遊》等。曾獲2016年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釣魚城保衛戰》本是一段值得大書特書的歷史。
中國歷史浩如煙海,也埋沒了很多後世子孫應該銘記的先賢。其中有兩個人,更是光彩奪目。一個是張巡,一個即是釣魚城保衛戰的主角王堅。
先來說說張巡。當年安史之亂,張巡是河北抵抗力量的中堅。與其一道起兵抵抗安祿山的還有後世大名鼎鼎的顏真卿,以及顏真卿的從兄顏杲卿、顏季明父子。
張巡和顏氏一族,都是文人,並不是武將。
後世之所以知道顏真卿,不過是因爲顏體。顏杲卿、顏季明,國人又有幾個知道?
張巡的戰爭藝術可謂爐火純青,幾千人對付叛軍令狐潮十多萬之眾,打得他滿地找牙。《三國演義》中神話了的諸葛亮,單從計謀而論,都無法與張巡相比。
然而張巡不得後世腐儒推崇,是因爲張巡在殉國前,彈盡糧絕,不得已吃人。
相反,與張巡只相差四歲的杜甫卻成了詩聖。那麼,杜詩聖都有什麼豐功偉績呢?
杜甫《兵車行》云: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當然,還有著名的三吏三別。
你在前方打仗,我在後方挑毛病。還這不如意,那不如意。
張巡身後默默無聞,杜甫這廝成了詩聖,聖你大爺。
毛太祖當年讓郭逆沫若批判杜甫,其根源在此。
同樣,王堅也是一個被埋沒的先賢。
蒙古滅宋,並非摧枯拉朽,宋人的抵抗也是可歌可泣的。
這本書或者從文學性來看還有不足,但這段故事卻值得作爲後世子孫的中國人銘記。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钓鱼城保卫战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