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群雄并起,既有世家大族,也有草莽豪杰。但是,最后独霸天下的却是曹操。在逐鹿天下的过程中,军阀们有如流星划破长空一闪而过;有的偏居一隅苟且偷生,为什么只有这位乱世枭雄能够越战越强?他是怎样九死一生,又是怎样屡败屡战、反败为胜的呢? 拼杀一生的他,既没有像昔日贵族一样喊出“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壮语,也没有像无赖一样做出“大丈夫当如此也”的垂涎欲滴相,而是默默地走完了他一个汉室“臣子”的人生旅程;他生命的结束,同样意味着一个新王朝开始。但为什么在他手上却不能让那个没落帝国“寿终正寝”,而硬要让儿子演出“禅让”的荒唐剧?
曹操十讲读后感 第(1)篇曹操人谓之奸雄,我谓之英雄!刘备、孙权都称帝,尚被后人所称道,而文韬武略的曹操一直被后人所诟病,只因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不为后来的帝王所喜,而成为了封建愚民思想的牺牲品,但他至死不称帝,这是事实,只能说他的眼光高于常人,最坏曹操名誉是三国演义中‘‘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可事实果真如此吗?话说曹操义收关羽,对其以上宾待之,最终云长还是弃他而去,还搏得一个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美名;陈宫背主而投吕布,最后舍身取义,曹操却善待他的家人;官渡之战,战前的檄文将曹操骂得狗血淋头的陈琳被曹操生擒,曹操没有杀他泄恨,反而称赞了他的文笔,最后让他在自己帐下担任文书,保留了一位优秀的诗人和学者。到底是谁负了谁?
曹魏屯田,陈寿在《三国志·武帝纪》只有极简短的叙述:是岁(建安元年),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这一政策使北方人民迅速恢复生产,经济得到发展,社会得以稳定,而三国演义把这一得力举措归功于诸葛亮名下!
曹操是打不死的小强!曾经在吕布小兵手上侥幸逃生;在张绣追击下抱头鼠窜;在孙刘联军的火攻中一败涂地;在马超箭雨中九死一生,但最后他几乎都能够屡战屡败,转败为胜。
曹操的文学成就,在所有帝王当中应该是首屈一指的,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据了重要地位。《观沧海》描写大海景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气势磅礴,格调雄放,映衬出诗人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博大胸怀。《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的锐意进取。在《短歌行》中,作者用“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诗句,来抒发求贤若渴,广纳人才,以冀成其大业的心情。曹操的诗词质朴浑重、率真流畅,写出了曹操的霸气。其才思之敏锐,文辞之飞扬,不能不让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