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中国传统史学极具代表性的名著,是各界人士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吸取历史智慧的重要津梁。胡三省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乃如用兵行师,创法立制,而不知迹古人之所以得,鉴古人之所以失,则求胜而败,图利而害,此必然者也。”本书以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重大主题为主线,以单元统摄选文,选编《资治通鉴》对若干重大史事的叙述,加以详备的注释和解说,在彰显司马光大家手笔的同时,注重历史知识的普及和政治智慧的发掘。
《资治通鉴》二十讲 读后感 第(1)篇拜读之情似于高山仰止,抒怀感悟却是心怀忐忑,既叹服于我华夏文明之绚烂,又惊醒于治乱兴衰教训之深刻,我巍巍华夏,人文景象何其壮哉!
得益于司马光的半生呕心沥血,终成编年体史书经典之作《资治通鉴》。
这本书虽然只是从294卷、30多万字中精选出来的17个经典案例,兼以说明、引由形成二十讲,却是从不同角度为读者呈现了趣味不同的历史盛宴。
一本书自成书之日起,就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了,“她”就被作者深深地植入了思想轨迹和文明密码,成为时代的印记,赋予了传承文明的使命。
虽读后惶惶,但感悟有三:
一是要看著书的背景。司马光致仕历经哲宗、神宗两代,北宋王朝在历经太祖、太宗之后,已经积弊缠身、官冗兵弱,在面对契丹和西夏的侵扰面前,从上到下,文武百官无不焦虑揪心,一种需要亟待振奋、图强的呼喊始终在司马光等士大夫心中激荡。此其一也。
二是著书要给谁看。北宋王朝,历经五代十国之乱,天下哺定之后,面对前朝历代或有秦皇汉武之赫赫武功,或有大唐贞观、开元之盛世,又有多少“兴也勃焉,亡也忽焉”的惨痛教训,是策略?是军事?是党争?是外戚干政还是宦官专权?都需要去总结,去梳理,去反思,为当朝标定正确的前进方向。此其二也。
三是在文明发展前进中的地位。后人历览回溯历史,我们的先辈在岁月的长河里,为我们留下了何其丰富的文明珠珞,在每个历史阶段,又积淀了多少绚烂多彩的文明遗迹。自司马迁著《史记》之后,世间虽不乏史学大家,著书立说,延揽着文明的血脉,但亟待去梳理、总结和匡正。历经一千多年后,在文明的时间图板上,司马光为我们留下了熠熠生辉的文明瑰宝。此其三也。
今天我们读这本书,从独特的角度赏读《资治通鉴》的经典片段,不仅仅是从“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为官治世角度来解读,更是为了传承文明,赓续血脉,益于世人,如此,方不负司马公之辛勤付出和殷殷期盼啊。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资治通鉴》二十讲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