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薄而精美,极富设计感,是摩尔本人最看重的一部作品。玛丽安·摩尔的诗用词精准,语言冷静克制,看重句式结构,精于对意象的揣摩和应用。相比较于传统的抒情诗人,她的诗歌更为理性、确切,并善于通过观察来反思生活。《观察:玛丽安·摩尔诗集》由旅美诗人明迪操刀翻译,译本可靠、简洁凝练。
观察:玛丽安·摩尔诗集 读后感 第(1)篇《观察》 [美]玛丽安·摩尔
“就我所知,摩尔小姐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生命观察者。”
这是美国诗人伊丽莎白·毕肖普对玛丽安·摩尔的评价,也是我了解和阅读起这本诗集的契机。后来被这一句——最深沉的情感总是显现在沉默中;不是以沉默,而是以节制的方式——所迷住,之后一气呵成地便读完了这本诗集。关于诗人,我总是觉得无论怎样去评价都是流于表面的,他们总是对生活有特殊的敏感度,并在生活里泅渡。
也还记得伊丽莎白·毕肖普在回忆摩尔时这样写,第一次见时,才发现她个子很小,红色头发,没有太强大的气势,与其预先想象的气质全然不同。但她又是特别的、理性的,充满活力的。玛丽安·摩尔又似乎对许多事情都非常感兴趣,在摩尔七十岁时还想要学习驾驶。与此同时,她对手工艺、服饰、探戈等也都颇感兴趣或加以研究。在毕肖普的回忆里,摩尔也是个很可爱的人,即便她们第一次相见时已是摩尔47岁时,并且摩尔是很少评价其他诗人的,她更加坚持一种对自我的专注,但又是爱憎分明的,对于不喜欢的人或事不会加以伪装,大多会直观表达。这样一想,仿佛便对这位女诗人有了更为具体的印象。
有时候也会想,所有的灵感,或者说诉求的勇气和欲望,其实还是归于生活本身。对于诗人亦是如此。回不去的童年,爱情里的转变,经历过的战争,生存下的不断渴望与慰藉。没有人能给生活真正下一个定义,也没有人能给诗人一个具体的名字。也许遇见了一首诗,把它放在心里就好。能够被评述的。也唯有诗人的生平,诗句的价值,却不是诗歌存在的本身。
▪热衷于去纠正别人,这本身就是痛苦的疾病。厌恶它,不声张,最好。
▪与其被粗暴地记住,不如被遗忘刺是你最好的部分。
▪意图的脉搏不是为了让人看见它才跳动的,道德机器没有标注,但时间的未来,由意志力决定。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观察:玛丽安·摩尔诗集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