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晚年呕心沥血十余载的长篇巨著,也是他一生思想和艺术的结晶。小说通过马斯洛娃以及监狱中的“囚犯”蒙受的不白之冤,对沙皇的法律、法庭、监狱、官吏以及整个国家机构的反人民的本质作了广泛而深刻的揭露,是一面反映俄国农民在革命中矛盾状况的镜子。
复活读后感 第(1)篇现实主义批判的作品,值得读者深省。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尖锐而难以解决。托尔斯泰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观察着聂赫留朵夫和卡秋沙的命运变化,用冷峻的笔触去揭开社会原本的样子。聂赫留朵夫的转变是复活的原型,他本是一个受人敬仰、高高在上的公爵,过着奢靡享乐的生活,可是他内心的罪恶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愈发深沉。直到他在开庭时遇到了玛丝洛娃,他心里沉睡的善良因子开始苏醒,可这时他持一种全盘否定,极度排斥的态度,导致他的所作所为偏激,且自己闷闷不乐。他要逃离上层社会,远离他原来的贵族生活。他反感柯察金公爵一家,正好说明他要与上层社会的人断交,割离虚伪无知的贵族。他把仆人遣散,把土地都分给农民,把财产留给他姐姐,以为如此便可心安理得、全身而退,但为了帮玛丝洛娃证明清白,他奔走于枢密院与律师之间,这都得归功于他公爵的身份。恰恰是因为社会身份地位的显赫,才能让他如此顺利的为卡秋沙洗脱罪名。侧面反应出所处社会环境的病态,人情世故,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等等,真的是有钱能使鬼推磨。而卡秋沙,其实是当时社会的受害者,一个纯真的少女,因为美好的爱恋,或者说一时冲动而丢失了贞洁。聂赫留朵夫的不负责,直接导致了她的堕落。孩子的出生与夭折让她彻底绝望。于是,她甘心醉生梦死,她要在奢靡的世界里寻找慰藉。阴差阳错,被设计被陷害偷东西和杀人,她无力反抗。索性重新遇到聂赫留朵夫。他为她放弃一切,决定娶她,跟她一起生活。但聂赫留朵夫真正的目的是完成自我拯救,获得重生。的确,聂赫留朵夫在不断的反省改变,其实也是玛丝洛娃的自我审视过程。最后虽然她选择了西蒙松,但这是因为真实的她复活了,她依然深爱公爵,只是为了他的未来与前途,她甘愿放弃,并不会在心生怨恨。这样看来聂赫留朵夫很可怜,一路走来,鞍前马后,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换来的却是一场空,但书的最后,引用了马太福音的不少节选,字里行间可看出公爵的释然,坦然,淡然,他开始要过一种崭新的生活,一种跟以前截然不同的生活,在重生之中蓬勃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