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衣的现象学读后感

衣的现象学

作者:鹫田清一

人人都要穿衣服,可你是否想过,人为什么要穿衣服?选择衣服,就是选择理想中的自己衣服,是生活中确定自我的手段——“我”是谁?是男是女?是大人还是孩子?有什么样的性格?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有着什么样的爱好?性别、职业、年龄、生活方式……衣服就这样演绎着我们的性别属性及社会属性,逐步地、具体地塑造出每个人的人格。穿衣服,界定着我们在社会中的位置——有人着装低调朴素,有人偏爱奇装异服;有时我们希望通过衣服让自己备受瞩目,有时却希望隐身于人海之中。对衣服的选择,折射着他人眼中自我的形象,又体现着自我与他人的距离。某种程度上,衣服就代表着人本身。

衣的现象学在线阅读地址

衣的现象学读后感 第(1)篇

人如其衣?衣如其人?是你在穿它,还是它在穿你?流行,时尚,化妆,这所有的浮光掠影之后,是否躲藏着一个最古老的哲学话题:“我是谁?”
作者鹫田清一(Washida Kiyokazu),日本哲学家,专攻临床哲学(clinical philosophy)与伦理学。突然想到木心说的两种活法,“美学观”的,和“伦理观”的。前者以“我”,以个体对世界的感觉为本,后者以“别人眼中的我”,世界对我的评判为中心。穿衣打扮,为啥大部分人喜欢和别人“基本相同”,却又不“完全相同”呢?所谓一个人的“活法”,其实不就体现在他与时代主流之间的细微差异中吗?
女儿把头发染成了蓝色,那种湖蓝与深黑的交错,很美。她对我说,“mom, I feel empowered!”我笑了,那种“you got my gene”的莞尔。“化妆”一词,cosmetic, 与“宇宙”cosmo, 拉丁同源 - 远古时代人们把脸涂成别的样子,是为了沟通宇宙中秘不可见的“神灵”,是人类切换世界的方式。如今呢,在一个个保鲜膜包裹下的“城市脸”里,我只看到人类企图防腐时间的野心。长大,无非是把自己社会化,符号化,让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的样子”。丫头呀,你的画布,你的社会轮廓,你的延展的皮肤,是你对这世界独一无二的感受,没有人可以代替。我宁愿你自己主宰这画布,画出你自己想要的模样。但也深知“和身体最远的就是我们自己”,我们似乎总是在别人的眼光下,一针一线,慢慢地缝出一个“我”。
我不反对你青睐“流行”,因为这看似肤浅的两字下面裹藏了太多“人”的情结。一个东西来了,另一个东西就走了。一个故事刚结束,另一个故事就开始了:感受这世界有标准吗?还是太多的随机,“只有发生,没有存在”。流行,它的萌生,就是要不一样,但它“唯一目的就是使自己精心打造的意义丧失殆尽” - 满大街都是LV时,你还想提LV吗?流行,是一种“当下情怀”,一种“现在与过去的风水岭”,但我更看到的,是那条叫Ouroboros乌洛波洛斯的衔尾蛇,它象征无限循环(无穷大的符号来源),永远的变化,永远的超越,永远的吞噬自己,在毁灭中重生。
本书是以作者在NHK教育电视台录制的一个电视节目“NHK人类大学·人为什么穿衣服——时尚这一文化部件”为基础改编的,所以结构上有些松散,但不可否认,读完后每每走到试衣镜前,难免问自己,是我在穿你吗,还是你在穿我?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衣的现象学读后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