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着“非洲之傲”绿皮火车,在非洲原野上驰骋。左看风起云涌,山高水低;右看生命枯荣,城市兴衰。直面皇帝、饥民、僧侣、狮子和荒野,路过幸福,也路过痛苦。去往非洲的旅途既不舒服,也不安全,作者为何还要于花甲之年,重新上路?为了涤荡蒙灰的灵魂,与更好的自己相遇?为了倾听别人的故事,结识世间所有温柔的生命?艾米莉·迪金森说,书本,比世界上的任何一艘船,更能带我游走各地。愿《非洲三万里》,带你探索古老而神秘的非洲;愿你走遍千山万水,依然美好纯净,初心不改。关于非洲关于非洲,你了解得可多?恕我问你几个小问题。你可知道非洲的全名?
非洲三万里 读后感 第(1)篇读完《非洲三万里》其实只用了不到一周时间,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进步。我想并不是因为我热爱读书而读得如此勤奋,只是这是我少有的自己买来读的书,加上内容刚刚好符合我的心意。
其实它是一本游记,但是它又不是一本游记。我不知道如何定位它,但是我很清楚的知道,它是我喜欢的。
对于毕淑敏这位作者,或者应该称为作家,我原本是一无所知的,甚至连性别都不知道,如今也并无刻意去查证她有何成就,所以只想单纯的从《非洲三万里》这本书,以及这本书的内容来说说我的感受。
我热爱旅游,也热爱旅行,我记得书中有一段特意提到关于旅游和旅行,她说更偏爱说旅游,因为游是一种很自在的感觉,像鱼在水中游。这一点我持有不同的观点,但事实上我又是认同的,我认为游偏重享受,行偏重感受。事实上作者没有让我失望,她在享受中也感受到了很多,还思考了很多。那些她作为一名女兵在西藏时候的回忆,那些对非洲政治历史的描述和感想,让人不得不敬佩,敬佩这样一位几乎可以称为老年的女性,对于人性的认识和原谅,以及感同身受的悲悯。她坐在豪华车厢里优雅的像上流人士一般用餐的时候,会因为窗外一双双饥饿的眼镜感到不适,她行走在车厢走廊的时候,会因为服务人员坚持的退让感到无所适从……我仿佛看到一个新中国红旗下成长起来的少女……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对黑人总统曼德拉对描写,写他青年时候的激进和晚年的包容,我想作者对曼德拉是有崇敬之情的。她说国人对非洲历史知之甚少,很惭愧,在此之前,对于曼德拉,我只知其名而已,甚至在他逝世之时,全世界为他默哀的时候我都不了解他是怎样一个人,经历过怎样风雨,成就了怎样的和平。
《非洲三万里》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个惊喜,我是抱着看景点介绍的初衷来读这本书的,最后收获了不少,当然,能记住的并不多,不过,这是因为我记性向来不好。最后能留着大脑里的也许只有“非洲之傲”、曼德拉、罗本岛、金伯利……这些简单的词语。至于非洲雄狮在脚边走过时候的那种恐惧的感觉,或是“非洲之傲”到底是怎样的奢靡,我想此生我无缘得知了。
人生有很多种选择,有人倾尽其财只为胸中涌起的一腔热血,有人只是在堆积行走的数量,还有人在默默感叹人生其实可以更豁达和潇洒。感谢我还没有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