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1967:第三次中东战争与以色列独立之路!第一次、第二次中东战争后,巴以冲突不断,并进入白热化阶段。同时,英国与法国也迫于国际舆论压力,相继减少了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而此时,在以色列国内也陆续爆发了数次政治骚乱与武装冲突。国内外形势日渐严峻。为寻求国际声援,“闪电狼”兹夫·巴拉克出任以色列驻美使馆武官。他凭借多年来的战斗经验与政治经验,在联合国的会议上竭力为以色列争取最大程度的政治支持。同时,“堂吉诃德”约西·尼灿渐渐展露其出色的军事才能,成长为装甲部队骨干,指挥其麾下的装甲旅投身如火如荼的战事之中。在各方夹击之下,1967年6月5日,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发动闪电式空袭,摧毁了阿拉伯联盟国的空军力量,战争仅持续了六天,便以阿方战败告终,史称“六日战争”。这一经典之役重绘了中东地图,也再次巩固了以色列的国际地位。然而,却并未给以色列带来期盼已久的和平,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至今仍在影响着巴以局势。
以色列的诞生:希望2读后感 第(1)篇《以色列的诞生:希望》,48.3万字,阅读时长47小时50分
看完这本,加上之前的《战争风云》、《战争与回忆》,把赫尔曼5本小说的主要4本看完了。都是略带虚构的现实主义历史小说,是以小说的形式,在给读者展现历史。《战争》系列是以美国人的眼光讲二战,尤其是二战中犹太人的遭遇。而《以色列的诞生》系列则是讲以色列的建国,以及围绕建国后两代人所经历的几十年中,所发生的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独立战争、苏伊士战争、六日战争。
赫尔曼沃克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作家。擅长白描式的文字,是他作品的一个特点。他的小说像是在播放电影,生动的形象和场景如同镜像班随着文字展现在读者面前。比如随便划出的这一段:
“他踉踉跄跄地沿着走廊走到一处刷有红色安全警告标志的门前,敲门进去后,一位机要女参谋打着呵欠,把一支香烟捻入烟头林立的烟灰缸,随后递给他一份译好的电文。”
在这套小说看到中间的时候,才意识到,在我们所生活的国度里,教育、书籍、各种意识形态,都是大国意识,关注类似以色列的历史,才会理解小国政治和小国军事的不同。大到政治、军事,小到购买武器、军事装备,乃至钢管材料,都要受制于外国或者说大国,在伙伴国和对立国的各种外交实务的变动中权衡小国自己的行为。以色列,与埃及叙利亚约旦,分别在资本主义美国阵营和社会主义苏联阵营中被纠缠、撕裂。这正是被撕裂的中东的现实场景。
赫赫有名的“六日战争”,原来只是因为两国间争夺约旦河的水资源而诱发的战争。种族对抗和民族主义,在经济和历史的发展中,可以如此不可思议而又无法抵挡地点燃和发生。
以色列人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也就在这样统一信仰的民族中,才会产生以色列建国之后系列神奇和不可思议经典事件。不过,在小说的战争结束之后,借摩西达杨所说的一段话,我感觉更像是作者试图在表达他自身对以色列和阿拉伯种族之间无法消弭的对立观点的客观注解:
“他们(阿拉伯人)祖祖辈辈很多世纪以来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只操心他们自己的事情。然后,这些欧洲犹太人拥进来,这些犹太人挥舞着叫作《贝尔福宣言》和《圣经》的东西,喊道:‘各位,这块土地是我们的,上帝以前就把它给我们啦,乖乖地收拾好东西安静地离开。’肆无忌惮得让人难以置信。”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以色列的诞生:希望2读后感